我在阅读一本书《七国纵横》,它被称为视象派长篇历史小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视象派,请朋友告诉我。谢!
热心网友
所谓的视象,指的是内视象和外视象:1)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主体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谓之内视象;2)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谓之外视象。进而言之,我把诗的字词语意呈现于想象世界,即主体心灵世界中的物象,称为语意视象;同时把客体世界,即诗歌本身外部形式物象,称为语形视象。语意视象往往具有模糊性,其具象清晰度取决于审美主体(诗人、读者)的呈象能力;语形视象较清晰,但其审美效果却又取决于审美主体的知解能力。前者含较多感性成分,后者则含较多理性成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可以把视象理解为一种图画性的东西,只是要记住这种图画有时是具体的,有时是抽象的。语意视象美我仍以中国诗作为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中国诗中的语意视象美非常突出,这可以说是内在地受惠于其语形视象美。从互构语言学的原理出发,这是汉字的先天性象形暗示效应导致汉诗中相对突出的图画视象美。汉诗中的语意视象多为景物描写。但并非一切被忠实地描画出的景象都是美的。恰恰相反,只有当景物被诗人在特定的艺术观照角度、用特定的语词、按特定的时序状态描写下来时,才能作用于人们审美习惯心理感受机制,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汉诗语意视象蒙太奇手法汉诗语意视象之所以妙绝无伦决定于汉诗媒介——汉语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即:汉字是规则的单音节字,无性、数、格、时态之类的词尾变化,其语法极富弹性,因而用于句子组合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由诗人随心所欲地排列、嵌镶,而生出无穷无尽的视象、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诗人们才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意视象蒙太奇手法,象变魔术般驱使汉字而创造出气象万千的美丽的汉诗语意视象。所谓蒙太奇手法(德文Zusammenstellung,法文Montage)即电影剪辑,意谓把已经摄影、录音、显像的电影胶片片段根据分镜头剧本进行组接。剪辑者通过剪辑创造出和现实有别的电影时空关系,并以主观意图为基础,组建出各种画面,表现各种各样的想法,从而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效果。即使是同一个素材,只要改变剪辑的切断和接触顺序,就会产生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作品。众所周知,这种风行全球的艺术理论正是爱森斯坦受中国诗的启发而系统创建起来的!一行诗往往由一幅或若干幅画面组建而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中的语意视象时,宛如觉得一个个电影镜头牵动我们的视线上下左右、忽远忽近、流动不居地扫视各种景象。比起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手法来,中国诗中的语意视象透视手法更要不拘一格、变幻无端。诗歌中的视象排列亦不同于照相;照相是平面的,若干景物一下全收进视野。而诗中的语意视象却是经过诗人的艺术选择,或故意将某些画面前置,或故意将某些画面后置,或通过某种修辞手段(如对仗形式之类)将画面并置而产生互相对立但又互相补充的张力审美效果。由于诗人可以巧妙地打破客观世界物象的时空关系和存在方式,将它们切割、修改、或放大、或缩小、或夸张、或突出、或交叉、或融合、或伴之以音、或敷之以采,然后以某种别出心裁的时空顺序组合起来,最后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象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