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材质才是最好最耐用的呢?

热心网友

1。制造一条轮胎需要多少种成分?   制造流程中涉及150多种不同物质,包括树脂、石油、硫磺和纺织纤维。   2。制造一条F1轮胎需要多长时间?   这一结构紧密的科技奇迹在1小时内即可成型。   3。制造一条轮胎需要多少人?   轮胎制造需要大量员工。生产线非常长:从基础原料的混合物(如橡胶和加固物质)到轮胎被烘烤出来之后的质量控制都是生产线的组成部分。   4。一条F1轮胎的成本是多少?   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价格,但如果把竞赛部的工作也计入在内,则每套完整的轮胎需要大约3430欧元。    米其林F1轮胎需要行驶多少公里?测试完毕需要10万公里,大约500天。   6。干地轮胎和湿地轮胎在胎面沟槽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的构造、复合材料当然还有胎面花纹都是完全不同的。每种轮胎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并且,湿地轮胎胎面必须覆盖多于30%的表面区域。   7。何时必须换用湿地轮胎?   车手可以等到最后一刻再作出决定。他们也可以在比赛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停下然后换胎。   8。轮胎的理想工作温度是多少?   干地轮胎在90°C到110°C表现最出色。一条好轮胎应该任何时候都不会过热,然而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例如,当一条湿地轮胎在逐渐变干的路上可能很快老化。   9。相比较无花纹的传统比赛用胎,胎面有四条沟槽的轮胎能够减少多少摩擦?   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四条沟槽的轮胎接触路面的橡胶更少,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使用更硬的橡胶复合材料。   10。F1轮胎是专门设计用来转向一个方向的吗?   是的。对湿地轮胎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的胎面就是设计用来单向运动的。   11。一般前胎比后胎更容易磨损吗?   使用期限依赖于场地特性、路面情况以及车的装备方式。你必须平衡好下压力、速度和耐久力之间的关系。   12。一条F1轮胎的理想尺寸是多少?   类似于在现行规则出现以前就在使用的那些轮胎。你必须在空气力学、轮胎表现以及驾驶者对拐弯速度的要求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折衷点。  。

热心网友

特殊橡胶

热心网友

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热心网友

碳纤维素专用材料

热心网友

由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等150余种原材料合成制造的。

热心网友

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具体的配方是保密的

热心网友

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热心网友

轮 胎在比赛中肩负着两个艰 巨的任务:首先是有效传递输出的动力,其次是允许车手以尽可能高的速度转弯。为完成这两个任务,轮胎需要足够的“抓地力”。轮胎接触地面的时候,垂直方向的作用力(由赛车和车手的自重以及空气动力学部件产生的下压力产生)使轮胎产生变形,轮胎的一部分接触不光滑的赛道表面,由此产生了摩擦力——也就是俗称的抓地力。轮胎与抓地力对于F1赛车来说,为了有效输出巨大的动力,对轮胎的抓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可以看到在比赛前工作人员会将轮胎用电热毯包裹着,这是为了让轮胎维持在工作温度(一般在80-100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下轮胎表面的橡胶会微微熔解,提供额外的上佳抓地力(轮胎甚至会把赛道上的沙砾和杂物吸附在表面)。当然,赛道的表面材质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F1赛道大多用柏油铺就的原因——试试让F1赛车在冰面开动一下?我们都学过中学物理,知道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两种摩擦力——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当赛车匀速行驶时,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滚动摩擦。而当赛车加速/减速或者转弯的时候,就产生了滑动摩擦。稍微分析就知道这两个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如果赛车加速/减速过快,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将把滚动摩擦力完全抵消,赛车将“失去抓地力”,部分的轮胎表面将相对赛道表面静止,产生巨大的磨损,造成整个轮胎表面不再是规则的圆形,给赛车的行驶带来震动,使操控更加困难。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牵引力控制系统(控制加速)和防抱死刹车系统(控制减速)应运而生。而如果转弯过快,失去抓地力的结果便是赛车失控打滑——赛车会向正在转向的方向打滑。对于好的车手来说,这并不是不可控制的,只要车手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反向扭方向盘,赛车便会恢复抓地力。试想将一个长方形的橡皮紧紧按在桌面,然后从上方往一个方向扭动,看看会发生什么——橡皮会产生变形,而轮胎也是一样。轮胎内部的应力会通过轮胎表面传递到赛道上,而如果应力来不及释放便会失去抓地力。这时候就需要反向给轮胎一个作用力,让轮胎回复正常状态。决定轮胎性能的因素轮胎的尺寸、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大小以及表面花纹、材质决定了轮胎的性能。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的长宽之比是轮胎的截面比,通常截面比越小的轮胎抓地力越大,这意味着赛车轮胎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同时宽度尽可能宽。然而,尺寸越大的轮胎,阻力也越大,这就需要工程师计算合理的平衡点。另一方面,低截面比的轮胎比高截面比的轮胎更不容易变形,从而减少了轮胎的内部发热(部分变形应力转化为热量),使轮胎在极端情况下依然能维持上佳表现。轮胎表面的花纹是根据赛道表面的情况来决定的。当赛道表面是干燥的时候,完全平面的轮胎(俗称“光头胎”)能创造最好的抓地力。当赛道表面有水的时候,轮胎表面就必须有坑纹,让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水通过这些坑纹排出,这也是为什么民用车的轮胎表面都有坑纹的原因——天总不可能一直不下雨吧!目前,轮胎厂商提供的每一只湿地轮胎都足够让高速行驶的F1赛车在行进中每秒排出数十升的水。但是当雨太大,赛道表面积水太深以至于湿地轮胎都无法排尽积水时,赛车也会失去抓地力,像漂在水面上的小船一样失去控制。坑纹轮胎对干燥赛道表面毫无作用,减少抓地力(接触面更小)的同时会产生高热(轮胎和赛道摩擦产生的热量积聚在坑纹中),降低轮胎寿命。但是,F1赛会从1998年起强制性规定,即使是干地轮胎也需要有坑纹,主要目的是减少轮胎的抓地力,强制降低车速。然而,轮胎厂商的工程师是一群疯子,他们和车队工程师一起努力,在不到两年内就通过其他手段将坑纹对车速产生的负面作用消除得干干净净,以至于目前的赛车速度比1997年前还要快得多。我们都听过“软胎”和“硬胎”之说,这里的软/硬指的是轮胎表面的材质。自从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固特异发现向橡胶中加入硫磺能极大地改善其耐磨性,从而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轮胎以来,工程师们就不断地往橡胶中加入其他材质使轮胎达到不同要求,赛车轮胎也不例外。相比硬性轮胎,软性轮胎更容易进入工作温度,能让赛车在短时间内维持优秀的抓地力,但是磨损也更快;相反,硬性轮胎的抓地力表现相对较差,但工作寿命较长,减少赛车进站换胎的次数,省下宝贵的时间。这也是车手面对不同赛道和不同天气情况必须衡量并做出选择的因素。常常听见这样评论:“某某车手错误地选择了车胎(过早消耗了车胎),从而输掉了比赛。”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车手拥有较多的优势,我们往往不会看见舒马赫这样优秀的车手在比赛的末段由于轮胎寿命已经告罄而圈速不得不变慢,从而眼睁睁看着对手超越自己,失掉比赛的情况——这一般是经验不足的车手犯的错误。轮胎的表面温度是非常敏感的一个参数,它在决定轮胎抓地力大小的同时也影响着轮胎的压力,直接反映了轮胎的工作状态。如果温度过高,高于正常工作温度,胎压会相应增高,轮胎的磨损就会加剧;如果温度过低,提供的抓地力不足以承受赛车的动力,也会造成赛车操控困难以至打滑。在2003赛季以前的比赛中,F1赛车的轮胎温度可以通过传感器量得,再通过无线传输至维修站由工程师们监督,一旦有异常则告知车手。但是随着2003赛季,无线数据传输被禁止后,车手就不得不凭借自己的操控感和经验来估计轮胎的工作状态,而有时潜在的异常情况很可能不为车手所察,以至于增加了车手的危险性:一旦轮胎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赛车的其他部件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试想你正驾车高速进入一个弯道,突然发现刹车或者转向失灵,又或者悬挂系统出了毛病——这时候,一身冷汗之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闭上双眼祈祷了。。

热心网友

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热心网友

特殊橡胶 需要150余种原材料

热心网友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150余种原材料,其中包括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热心网友

特殊橡胶

热心网友

现代F1赛车是一件科技的杰作。但是人们通常在关注空气动力学和引擎的开发之余,忘记了轮胎的重要作用。一辆出色的赛车需要出色的轮胎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表现。如果遇上糟糕的轮胎,最好的赛车也无能为力。  虽然在技术发展上有一些交集,但从本质上而方,赛车轮胎和普通民用车所使用的轮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产品。 民用轮胎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耐用性,通常一套轮胎可以达到16000公里以上的寿命。然而一套F1的轮胎最长也只需要200公里(2005赛季规则修改后增加了轮胎寿命的要求)的耐用距离,同时与F1赛车其他部件的开发原则相同,轮胎追求更轻和更坚固和材质。采用尼龙和聚酯材质构造的花纹可以比民用轮胎提供更大的抓地力支持。在F1比赛中,赛车通常可以达到1吨左右的下压力,4克的水平负载和5克的垂直负载。  比赛轮胎的设计通常采用最柔软的橡胶配方以确保最大的抓地力,不过使用偏软的配方也会使轮胎磨损得很快。只要观察一下赛道上的主赛车线,就可以发现大量残留下来的橡胶颗粒(对于高速行驶的赛车而言,这些颗粒的撞击力相当于子弹)。所有的轮胎在高温下可以维持不错的工作状态。F1使用的是开槽的轮胎,通常在90摄氏度至110摄氏度之间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为了维持胎温,轮胎内填充的是不是普通的空气而特殊的低密度气体。  在F1轮胎的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时出现了光胎。车队和轮胎制造商们认为,如果干地胎表现没有花纹,可以使赛道表面与轮胎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从而有效地增加下压力。在1998年轮胎规则修改前,F1赛车一直使用了光胎进行比赛。新的轮胎规则出台后,为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必须使F1赛车减速。之后F1赛车开始使用开槽(带花纹)的轮胎。根据规则要求。所有轮胎必须带有4条连续的花纹,至少深2。5言之毫米,间隔为50毫米。规则的修改使轮胎制造商面临了新的挑战,为了保证胎纹的完整性,开始选用更软质的橡胶材料。  轮胎橡胶是选“硬”还是选“软”在每条赛道都会发生变化,根据赛道特性,轮胎制造商会做配方的调整。比赛时,轮胎制造商会向车队提供两套不同配方的轮胎,车队可以自行选择偏硬还是偏软的轮胎,选定后不能更改。轮胎的柔软度会根据选用的化合物配方不同而发生变化,最主要的三种成分包括碳、硫磺和油。通俗地说,轮胎中多用一些油,轮胎就会偏软。  中性胎(半雨胎)和全雨胎的花纹格式有所不同,这些轮胎表面的花纹格式有利于排除湿滑赛道上的积水。对于车手而言,没有什么情况比赛车“滑水游戏”更糟的了,这是赛车几乎处于完全的漂浮状态。显然这时赛车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抓地力,现代F1轮胎的花纹格式设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最多的水,从而确保轮胎表面同赛道的最大接触面积。  F1轮胎内填充的是含氮气体混合物,这样可以在同样温度下尽可能地减小胎压,同时也可以比普通的空气更久地维持胎压。  (来源:F1官方站)。

热心网友

需要用到材料很多,仅制造过程来说:在制造过程中需要150余种原材料,其中包括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有以下资料为证:轮胎获得最佳抓地力的温度为80至100摄氏度。开始比赛前,轮胎的温度要保持在90至140摄氏度之间。比赛过程中,轮胎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50摄氏度。在不同的赛道,需要使用不同的轮胎;即使在同一条赛道进行比赛,使用同一辆赛车,其左右轮胎的橡胶成分也可能有所不同。入弯时,外侧的轮胎可能要承受1~1。5吨的重荷。F1有10个车队,这10个车队的名字都是以他们赛车地盘的制造商来命名的,但是,如果要以轮胎来分,那F1就只有两个阵营了——米其林和普利斯通,这两个金牌制造商让赛道和赛车亲密接触,无间合作。作为F1轮胎赞助商,米其林的专业人士带我们解密F1轮胎。根据轮胎适用天气的不同,F1将轮胎分成干燥路面的赛车轮胎和雨天赛车轮胎。干地轮胎数量:在F1每个赛段的比赛中,车手允许使用40条干地轮胎。在第一天的练习赛中,每名车手可使用其中的12条轮胎,前后轮胎各6条,在正式比赛中这些轮胎就不能再使用。练习赛后剩下的28条干地轮胎供正式比赛使用,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将从中选出前后各8条轮胎供车手在资格赛中使用。尺寸:米其林干燥赛道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直径为660毫米,宽度为355毫米。所有干地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整个圆周上,都必须有与车轮轴线垂直的四条凹槽,这四条凹槽在轮胎胎面中心两侧对称分布。凹槽上沿开口宽度大于等于14毫米,地面的宽度大于等于10毫米,凹槽从上到下锥度保持不变。这四条凹槽的深度最少为2。5毫米,平均地排列在胎面上。相邻两条凹槽之间的宽度为49毫米到51毫米,前轮轮胎的胎面宽度不能大于270毫米。性能:带凹槽的轮胎性能关键在于其尺寸、配方、构造、赛道情况以及赛车底盘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因为配方不同,赛车轮胎的使用寿命为80公里到200公里(50英里到125英里)。虽然轮胎中的成分有100多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碳、石油和硫。F1的轮胎更偏爱碳纤维和钛合金。轮胎的外框是尼龙和聚酯纤维的复杂织物。这样的骨架,能够使轮胎承受巨大的空气动力负荷(在时速为250公里时,下压力超过了1吨),极大的纵向、横向拉力,振动带交叉力以及时常发生的赛道边缘的撞击。温度:一条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在100摄氏度时才能达到最佳性能。在理论上,热度应该平均地分布在胎肩、中央和胎面里。另外,底盘前后左右车轮的温度也应该是平均的。如果前胎的温度过高,赛车对方向盘的动作反应就会相当迟缓,容易使赛车在弯道上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相反,如果后轮温度较高,轮胎就会对方向盘的动作反应过于敏感,容易造成赛车在弯道上转向过度以及影响赛车在高速直道上的行驶稳定性。湿地轮胎定义:雨天赛车轮胎必须要能够排出进入到轮胎与赛道之间触点中的积水。如果雨水过多,轮胎则可能完全失去抓地力,在水面上打滑。从2003年开始,一级方程式赛车规则只允许厂商在每一个大满贯赛事中使用一种类型的雨天轮胎,且只有赛事总监正式宣布天气状况为“雨天”的时候,才能使用雨天轮胎。规则:国际汽联(FIA)规定:每个车队在一个比赛周末只能使用一种类型的湿地轮胎。在每场赛事之前,厂商必须向FIA的技术总监提交将要使用的赛车轮胎的全部技术图纸。每个赛事周末,每个车手最多可以使用28条雨天轮胎。排水系统:F1赛车雨胎的设计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排出轮胎胎面与赛道之间触点中的积水。根据专业资料显示:一条F1雨胎可以在一秒钟内排出数十升积水。如此高的排水效率能使轮胎更好地获得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防止由于雨水隔膜可能带来的轮胎打滑,让赛车获得上佳的抓地性,这样赛车即使在湿透的赛道上也能保证尽可能高的行驶速度,以求在比赛中获胜。由于在潮湿的路面上比赛时,轮胎的表面温度较低,所以雨天轮胎的使用温度必须低于干燥赛道比赛用的轮胎产品——一般为30摄氏度到50摄氏度。F1轮胎小贴士:1。F1比赛中使用的每条轮胎都有其惟一标识,比赛中绝对禁止使用无标识轮胎,如果参赛者想要用一条没使用过的轮胎替换另一条没使用过的轮胎,必须将两条轮胎都提交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2。一套F1轮胎的制造成本相当惊人,如果把竞赛部的人工成本也计算在内,每套完整的轮胎大约需要3430欧元。3。F1赛车使用后的轮胎,轮胎制造商会全部收回,不会随便丢弃,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秘密。 。

热心网友

轮胎获得最佳抓地力的温度为80至100摄氏度。开始比赛前,轮胎的温度要保持在90至140摄氏度之间。比赛过程中,轮胎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50摄氏度。在不同的赛道,需要使用不同的轮胎;即使在同一条赛道进行比赛,使用同一辆赛车,其左右轮胎的橡胶成分也可能有所不同。入弯时,外侧的轮胎可能要承受1~1.5吨的重荷。

热心网友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150余种原材料,其中包括树脂、石油、硫磺和织物纤维。

热心网友

轮胎获得最佳抓地力的温度为80至100摄氏度。开始比赛前,轮胎的温度要保持在90至140摄氏度之间。比赛过程中.轮胎的数量:在F1每个赛段的比赛中,车手允许使用40条干地轮胎。在第一天的练习赛中,每名车手可使用其中的12条轮胎,前后轮胎各6条,在正式比赛中这些轮胎就不能再使用。练习赛后剩下的28条干地轮胎供正式比赛使用,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将从中选出前后各8条轮胎供车手在资格赛中使用。尺寸:米其林干燥赛道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直径为660毫米,宽度为355毫米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50摄氏度性能:带凹槽的轮胎性能关键在于其尺寸、配方、构造、赛道情况以及赛车底盘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热心网友

具体的材质是保密的

热心网友

轮胎获得最佳抓地力的温度为80至100摄氏度。开始比赛前,轮胎的温度要保持在90至140摄氏度之间。比赛过程中,轮胎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50摄氏度。在不同的赛道,需要使用不同的轮胎;即使在同一条赛道进行比赛,使用同一辆赛车,其左右轮胎的橡胶成分也可能有所不同。入弯时,外侧的轮胎可能要承受1~1。5吨的重荷。F1有10个车队,这10个车队的名字都是以他们赛车地盘的制造商来命名的,但是,如果要以轮胎来分,那F1就只有两个阵营了——米其林和普利斯通,这两个金牌制造商让赛道和赛车亲密接触,无间合作。作为F1轮胎赞助商,米其林的专业人士带我们解密F1轮胎。根据轮胎适用天气的不同,F1将轮胎分成干燥路面的赛车轮胎和雨天赛车轮胎。干地轮胎数量:在F1每个赛段的比赛中,车手允许使用40条干地轮胎。在第一天的练习赛中,每名车手可使用其中的12条轮胎,前后轮胎各6条,在正式比赛中这些轮胎就不能再使用。练习赛后剩下的28条干地轮胎供正式比赛使用,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将从中选出前后各8条轮胎供车手在资格赛中使用。尺寸:米其林干燥赛道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直径为660毫米,宽度为355毫米。所有干地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整个圆周上,都必须有与车轮轴线垂直的四条凹槽,这四条凹槽在轮胎胎面中心两侧对称分布。凹槽上沿开口宽度大于等于14毫米,地面的宽度大于等于10毫米,凹槽从上到下锥度保持不变。这四条凹槽的深度最少为2。5毫米,平均地排列在胎面上。相邻两条凹槽之间的宽度为49毫米到51毫米,前轮轮胎的胎面宽度不能大于270毫米。性能:带凹槽的轮胎性能关键在于其尺寸、配方、构造、赛道情况以及赛车底盘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因为配方不同,赛车轮胎的使用寿命为80公里到200公里(50英里到125英里)。虽然轮胎中的成分有100多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碳、石油和硫。F1的轮胎更偏爱碳纤维和钛合金。轮胎的外框是尼龙和聚酯纤维的复杂织物。这样的骨架,能够使轮胎承受巨大的空气动力负荷(在时速为250公里时,下压力超过了1吨),极大的纵向、横向拉力,振动带交叉力以及时常发生的赛道边缘的撞击。温度:一条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在100摄氏度时才能达到最佳性能。在理论上,热度应该平均地分布在胎肩、中央和胎面里。另外,底盘前后左右车轮的温度也应该是平均的。如果前胎的温度过高,赛车对方向盘的动作反应就会相当迟缓,容易使赛车在弯道上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相反,如果后轮温度较高,轮胎就会对方向盘的动作反应过于敏感,容易造成赛车在弯道上转向过度以及影响赛车在高速直道上的行驶稳定性。湿地轮胎定义:雨天赛车轮胎必须要能够排出进入到轮胎与赛道之间触点中的积水。如果雨水过多,轮胎则可能完全失去抓地力,在水面上打滑。从2003年开始,一级方程式赛车规则只允许厂商在每一个大满贯赛事中使用一种类型的雨天轮胎,且只有赛事总监正式宣布天气状况为“雨天”的时候,才能使用雨天轮胎。规则:国际汽联(FIA)规定:每个车队在一个比赛周末只能使用一种类型的湿地轮胎。在每场赛事之前,厂商必须向FIA的技术总监提交将要使用的赛车轮胎的全部技术图纸。每个赛事周末,每个车手最多可以使用28条雨天轮胎。排水系统:F1赛车雨胎的设计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排出轮胎胎面与赛道之间触点中的积水。根据专业资料显示:一条F1雨胎可以在一秒钟内排出数十升积水。如此高的排水效率能使轮胎更好地获得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防止由于雨水隔膜可能带来的轮胎打滑,让赛车获得上佳的抓地性,这样赛车即使在湿透的赛道上也能保证尽可能高的行驶速度,以求在比赛中获胜。由于在潮湿的路面上比赛时,轮胎的表面温度较低,所以雨天轮胎的使用温度必须低于干燥赛道比赛用的轮胎产品——一般为30摄氏度到50摄氏度。F1轮胎小贴士:1。F1比赛中使用的每条轮胎都有其惟一标识,比赛中绝对禁止使用无标识轮胎,如果参赛者想要用一条没使用过的轮胎替换另一条没使用过的轮胎,必须将两条轮胎都提交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2。一套F1轮胎的制造成本相当惊人,如果把竞赛部的人工成本也计算在内,每套完整的轮胎大约需要3430欧元。3。F1赛车使用后的轮胎,轮胎制造商会全部收回,不会随便丢弃,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