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独伫遥望雁去雁回他乡落日已然物是人非寻常巷陌飘摇风雨如醉泛舟五湖一缕晓烟同归屈指算来,来爱问已近半年了。结识了很多朋友,学习到很多知识,还感受到几分人文气息与几分感动。铁马金戈,茶轩酒肆,笑语莺声。在这里,十分感谢各位朋友无私的帮助。我喜欢三国,但我一直不相信,一个英雄时代会突然终结,但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几分。雪孩子开创了一个时代,当她离开之后,她的时代与很多朋友也一并随之远去了。现在,元丁二位师长也要离开,不知道爱问是否会像求老前辈所说,只会猜几个谜语,问几句古诗了。这是我在爱问提出的第一个一百分的问题,不知会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不知道,我应该在这个后英雄时代继续,还是悄然隐遁。我才疏学浅,也不为各位所重视,半年来,只有区区十一票赞成和九票反对。我不能开创一个时代,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逃避的权利。或者,由于所谓的文人气质,只不过是徒作儿女之态,贻笑大方。各位随便说些什么,聊献薄酒一杯。
热心网友
雪孩子离开爱问时我没有感到失落,因为我不愿意因此不相信她的离去,总觉得她会回来,就像那次她五一旅游暂时离开几天一样。然而他真的要离开了。 在我眼里,雪孩子接近于完美。 我感动雪孩子的善。她凡事首先替别人着想,从不考虑她自己的得失。就在她离开爱问之时,还牵挂着这里的网友,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她把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放在脑海中过滤,思考着谁最需要帮助,谁可以放心。我在网上第一次有幸被礼请,主人就是雪孩子。那时我同一些网友发生误会和矛盾,我和求知狂先生被“禁止”入某个问题栏中,雪孩子怕我们受到伤害,特地邀请我和求知狂先生、天龙八步半兄、老坦克兄及各位朋友到她所设的问题栏中,以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别说在网络上,就是生活中,我也很少遇到如此心地善良的人。 我难忘雪孩子的纯和真。他的品格犹如她名字,洁白无瑕,又宛若一碗清水,一视见底,没有半点杂质。她说话很直率,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更不会欺骗任何人,也不希望别人瞒骗(哪怕不是恶意的瞒骗)。她敢于坚持对的,也勇于改正错的。元三十兄和丁哭刚来时,配合默契,把几个栏目搞得有声有色。不少人怀疑元、丁是否同属一人,因为此间不乏唱双簧骗分愚弄别人的人。有人隐讳地填了一首《十六字令》:“谜,又在东边又在西。迎头笑,七彩第三支。”第二句射“双”字,第三、四句射“簧”字。我当时也隐讳地和了一首:“谜,一个姑娘立费思。杯残缺,郎别邑长矣。”第二句隐含“不好意”三字,第三、四句隐含“不良”二字。怀疑只是存在心里而已,只有雪孩子直言相问,一旦她弄明白了,照样敬重元丁二兄,不存芥蒂。 我佩服雪孩子的才。我初遇雪孩子是在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一联的时候,雪孩子对了“月如无恨月长圆”,此下联虽然古而有之,但不大有人知道,雪孩子也并不知道,这完全是巧合。正是这巧合,就足以展示了她的才能。当时楼主说她的对句不合平仄,其实恰恰证明楼主不懂平仄。然而雪孩子的拿手好戏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我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加上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从不去问津。雪孩子的古文功底也很深厚,这从她在各栏目的设问、答案和评论可以看出。然而雪孩子从不炫耀自己,那怕是在问、答、评的字里行间,也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显露,没写过一句半文不白的话。 雪孩子你为什么要离去?难道仅仅是因为你说的“出于身心俱疲的劳顿以及无能为力”?还是再加上“美丽学长狂笑长吟而去”,“八月姐姐、砖头、永恒、天天相继离去”和元三十兄、丁哭兄的告辞?还是另有原因? 要知道,你的离去,伤了一批喜欢你、敬佩你的朋友的情感。要知道,“雪孩子”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不仅仅属于你雪孩子本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标志了,你似乎没有权利轻易抹掉这个标志啊!6月25日凌晨 在我上网接触的人中,元三十兄是最有才华的一个。当初他设百分的对联,也邀请我和雪孩子、求知狂先生、天龙八步半兄、老坦克兄以及各楹联爱好者到他的栏目去,顿时胜友如云,表现出他具有极强的组织才能。此后,他那强大的号召力很快地显示出来,在爱问的好几个栏目中竖起了一面旗帜。 三十兄首先于此间在楹联的创作方面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他的“元为朋友,有口无心,共建家园,何必动怒”一联,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姓,拆、组“园”字于其中,不落痕迹,也表示了他维护和谐环境和气氛的愿望。拆字联虽然古而有之,平常也不难见到,爱问中也时有出现,但此时的爱问,常充斥着无聊和低劣的对联,要么不断炒古人或他人的旧饭,要么化身自问自答骗积分。三十兄的对联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种风气。以后他的对联越出越多,越出越巧妙,越出越精彩,吸引越来越多的楹联爱好者,每一题浏览的人次都有好几百。以下列些随手收集的三十兄的对联,以见一斑:拆字组字的: ▲元某不才,脱冠取水来浣耳(浣—氵、元、冠) ▲子亥时宜赏雪去(雪孩子—雪、子、亥) ▲一叶可知秋,草木之间有世界(叶—葉—艹、木、世) ▲山王数珠峰,五岳不过山丘耳(山、王—珠、峰。岳—山、丘) ▲章贡文化赣江水,源远流长(赣—章、贡、攵) ▲昔闻古者言,问诸求学,学求诸问(诸—者、言)巧用重字、双关、典故的: ▲不老泉畔不老翁老翁人老志不老 ▲平凹路遥识骥才,何须伯乐? ▲莫愁湖畔莫愁女,莫愁前路无知己 ▲饱食终日,诗书不读如空腹 ▲铅华洗净无怨,曲径通幽,月伴孤影 ▲当时年少 闻得丹桂娇媚 傲临风 正衣袂 步青云 借酒折桂” 读三十兄所出的对联,我们除了感受到了一种广博而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还从其在遣词组句中看到他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问诸求学,学诸求问”中的“诸”字,隐含着“之于”两词,给下联的应对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对联的档次。“平凹路遥识骥才,何须伯乐”一句,并非简单地把几个人名堆砌在一起,前分句暗用了“路遥知马力”的成语,又与后分句合用“伯乐相马”的典故,这一联至今尚未有人对得好。 三十兄登场不久,又来了同样才华横溢的丁哭兄,二人酬唱默契,张弛有致,把活动推向高潮。丁哭兄活动虽不多,但所拟对联不亚于三十兄。他在“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中把谜语引入楹联,又在“闲来咸来仙莱候仙来,来候八仙过海”中巧用了声韵。 元、丁搭档,曾引起大家的反感,怀疑是同一个人,尽管二人作了解释,仍然不能完全消除疑云。然而事实证明元、丁二人对大家并无恶意,相反,他们给栏目带来了生气,给大家带来了兴奋和愉悦,大家已经不去考虑他们是不是一个人了。是一个人也罢,是两个人也罢,反正我是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的,心里称之为“元丁”。 元丁的才华不仅仅表现在出对联、对对联上,对于楹联创作的理论也颇有研究,我也曾经答过三十兄关于对联理论的题。 元丁的才华,还表现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版本目录学、民俗学等诸方面。丁哭兄在《告辞书》中说元三十原来是学外语的,我深信不疑,因为我看到过三十兄漂亮的英语翻译答案。正是他们这种博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并折服了众多的网友。 元丁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三十兄,他那豪放无忌的言行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别人,曾引起别人的反感,只要看看三十兄的100只鸡蛋记录便知。但是三十兄似乎并没有觉得首先要反省自己,以为全都出于他人对他才能的妒嫉,于是曾发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感叹。………………(待续)6月27日凌晨补: 三十兄于5月18日在爱问“社会与文化·文学”栏目中设问:“每当看到这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为何?”三十兄在题目中虽然没有带什么倾向性的语词,但从他采纳的答案来看,他在抱怨有人对他嫉妒和攻击。一见这题目,我和很多回答者一样,第一感觉是“愤然”。妒贤嫉能是人类的一种劣德,必须加以指责。但经过一阵思考,我又觉得这是“必然”,继而觉得“当然”,因而想在答此题时劝三十兄“坦然”对待,然而来不及答题便到了时限,三十兄已经结题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是一种比喻,便以比喻说之。“风必摧之”道出了现象的必然性,风是客观存在,而风所施摧的对象,并非仅仅秀木,也包括林。然缘何独秀木蒙残而林无恙,秀木高于林也。高者,可能是才高,也可能是气傲。不管如何,总是“树大招风”,知是必然,则不必为怪。 秀于林之木何以秀?当然首先是它比林中众木天资好,其次它能吸收更多的养分转化成自己的肌体。但是林地中的养分是共有的,它多吸收一点养分,众木就少得一点养分;它多长一寸,就多挡住了一些雨露阳光。因此,当它高出众木而遇到狂风的时候,就得不到众木的支撑。秀于林之木何以秀?又是相形于众木而秀的,没有林中众木在它周围作参照,又何秀之有? 秀林之木,不应该仅仅是高于众木,也应该是壮于众木,坚实于众木。京剧《沙家浜》有一个唱段: 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霜雪郁郁葱葱。 那青松, 逢灾受难,经磨历劫, 伤痕累累,瘢迹重重。 更显得, 枝如铁,干如铜, 蓬勃旺盛, 倔强峥嵘。 这样的木才是真正的秀林之木,这样的木风能使之摧?换言之,遇风而靡之木,能称得上秀木吗? 。
热心网友
1,首先,大失所望。很多人用一些自己没有审核的拷贝文章灌水。很少有人用心用思想与人交流。2,抄袭别人令人厌恶。3,缺乏有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提出来就是为了卖弄。4,有人弄虚作假,已经败露,包括你崇拜的什么人,是在没有意思。5,有人学孙猴子,变出几个化身,炒卖自己,见鬼了。6,我已经过了崇拜别人的年龄,我上高中的儿子也在爱问提问,但他关心的是游戏、时尚还有稀奇古怪的事情。7,我不喜欢无味的争论,别人接受与否无所谓;有好的观点我很赞同。
热心网友
在这里说又怕被踢,呵呵,其实来爱问的动机只是来看看学习上的事,再看看大家的言语,再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积分)。但是时间长了,真的就生出一种感情,虽然远不及学校的论坛,但爱问却也有了近乎难以替代的地位。我觉得尤其是文学版块,让我很感动。包括很久以前常在这里活跃的一些人,还有这里儒雅的气氛,跟其余一些地方很不同——这里多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聚,这里的高分问题列表刷得可是不慢。这里的回答,很少有复制的,见到作文写不好的,大多都不会去帮别人找或仅仅是帮助他们如何写好,因为我不喜欢直接把复制下载的东西放到回答里(大多都是为了积分吧??),会害了孩子(寒,我也是孩子啊)。包括投票,这里的票还好,有些地方都是别人想挣积分,瞎投票,从来都是第一个答案正确,太不负责任了。这里的言论很自由,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也有许多值得感动的事情。还有就是以前偶尔去过恋爱和性话题等地方,后来不去是因为发现太可怕了。许多像我一样的高中的学生就希望,或已经与男女朋友发生了关系,最让我惊愕的是一些学生竟然定期都会与男朋友发生关系,并且频率高得惊人!天啊,难道自我保护意识就那么差么?对于这种事情,生活在北京重点学校里的我实在是。。于是之后我就再不去了。。。以上的都是感触了,还有一些就是见识了不少市面,以前晃悠顶多是在学校内,或一定年龄范围内。在爱问上则有了相当广泛的人,从学生到成年人,从成功人士到刑犯,说实话都见过。也许这也对我今后走上社会有帮助了吧(晕?怎么像写作文?算了,那不写了……)。
热心网友
①来爱问将近半年了,最使我难忘的人还是雪孩子。她不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且心胸广阔,乐于助人,在关键时刻为维护团结,不顾个人。曾经由于一个答案,我和姑苏寒士学长争执起来,当时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可把雪孩子急坏了,劝了这方劝那方,那种宁人息事的心情难于言表。也怪我,都退休十几年了,本应过过安心晚年,何苦偏要来此找气呢!②最近,熟悉的人陆续都走了,又来了一批新手。这也是后浪推前浪吧!不过我发现了一些我认为不太好(有人认为“浑然成趣”)的事:有人“提出“李白他妈妈的爸爸有外遇吗?”“古代名人谁最花心?”甚至连月经带都抖落出来对对联。说实在的,我对这种既无文学价值,又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题目,不屑一顾,长此下去有何意义?③这一个阶段的提问中,对于怎样能成为作家,写出了作品怎样投稿,写了小说怎样出书……越来越多。前边已有答案他也不看一眼还是要问。想成作家,想早一天发表作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经人指点几句,就能成为作家。也没有写好了小说的作家,不知道如何发表。这些对于增长知识都无济于事。④有的答案明摆着是正确的,如“什么是文学”、“曲线救国”、“天津地名的由来”……等问题,我是查了多种资料,相互印证,认为是正确的,才写出答案。而楼主采纳的却又是另一种答案。原因不是楼主故意选错,而是他本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对。这样不是得分不得分的问题,而是可将人引入歧途。别人误以为采纳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而爱问本身又没有仲裁者,这是不足之处难以达到公平。如此种种,不得不使人悄然离去。先看几天,再做最后决定吧。
热心网友
我在这个页面 看到了你们所说的元三十,不知道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热心网友
来到爱问,很偶然的事情;来得目的,也很简单无聊的时候来看看,可以看幽默栏目,看大家的诙谐,会心一笑;想长点知识的时候,可以来看看,看到很多知识性的问题,长了很多见识(比如澄清了对新浪控股的问题)更多的时候,亲身参与感兴趣的问题,看到亲手写下的答案被采纳的喜悦可以充实自己的心境;看到分数的慢慢增加,级别的逐渐增长,同样也很有成就感(鄙视那种作弊加分升级的人);看到自己的答案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如同中奖一样的高兴(这也是爱问吸引人的主要方面吧)爱问就是一个平台,一个空间,能在这里得到乐趣足矣至于人来人去也是正常的现象,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有聚会就有分离,不必伤感,能够交到真正的朋友已经是很大的幸运,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能够拥有共同的时光足矣(所以宝玉喜聚不喜散,而黛玉喜散不喜聚,因为有聚必有散,何必过于执着,真正的朋友的交流不在于形式和时间)而存在一些“黑暗”的现象也不奇怪,有规则的存在,就会有违反规则的现象存在,何况在网络这样一个杂乱的空间中,规则的约束力是很弱的,相信真正喜爱这个空间的人自然会尽心的维护它,求仁得仁又何怨我参与,我快乐,足矣。
热心网友
触动最深的可以算是你。竟然拿100分来问这样一个问题。不过我觉得挺值得的。有很多人为了拿这100分,都回答了你的问题。不论这些答案是真是假,看了这么多人的回答,应该有很大启发和感触吧。我看了你写的东西。觉得你的言语间透露出一丝伤感。其实你挺有文气的。以后多点发问哦(最好每题都悬赏100分)(说笑啦!)
热心网友
我的回答可能很庸俗,我在关于恋爱那块看到很多朋友的真情流露,也有一些不如意之事,但通过爱问,都能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我想这就是爱问当时办的时候的初衷吧
热心网友
缘分我爱你 (2005-06-19 14:58:56)也许真的就有那么的不快乐的人现在正在想明天怎么过但是做为你我,,,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现在华南,,华北,,,,暴雨连绵,,,,我们又在做什么了,,,, (2005-06-19 14:58:56)
热心网友
初来乍到,就被这个地方的某种东东吸引着,说不上是什么!只感觉在这里大家可以交流思想,共享信息,成为上网的一个好去处,何乐而不为?!:)
热心网友
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很多!强手如林,而且都很热情。
热心网友
很好呀!你能把文章,慢条斯理的讲下来,真令人惊讶!!!!!!
热心网友
是我有一次咨询离婚的事,我说我不知道以后找什么样的,有个人说,你先摆脱让你不舒服的,然后再想这些问题,就象你能活多久一样,不用多想的.
热心网友
初来乍到,刚刚看到那个想问怎么流产的学生女孩,挺感动的,象大哥大姐对小弟小妹,因为我没哥哥姐姐,但是却身为大哥,很理解那种话绝对是真心的,希望那位小妹一样感受得到,以后走好!!
热心网友
朝鲜劳动报对于《机器猫》的评论。
热心网友
人生本难料,相识是缘,相见也是缘,不说感触,不说震动,只求平淡!万事皆有定数,但求于心所安,于静所求!
热心网友
昨日上午,8岁的吕贻鹏揉着有些红肿的膝盖,怯生生地对记者说:“叔叔,我好想坐着听课。” 吕贻鹏是宜阳县董王庄乡大石岭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全班21名学生,和小贻鹏一样双腿跪在坚硬的水泥地板上听课、写作业的学生一共有7人。 昨日11时,记者在大石岭小学二年级教室的窗外,目睹了这些跪在地上听课的孩子上课时的情景:刚上课的时候,这几个孩子直挺挺地跪在水泥地上,跟着老师朗读课文;5分钟后,这几个孩子开始左右摇晃;15分钟后,孩子们悄悄拿书本垫在膝盖下面;20分钟后,孩子们实在忍受不了了,不约而同地换成了蹲的姿势…… 二年级任课教师赵老师说,学校的凳子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由于学校的课桌有高有低,不同年级的课桌不能混用,再加上有的学生上学时忘了带凳子等原因,学生跪着听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超期“服役”的课桌 该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条件更差,教室里没有一张课桌,只是支着3排木板,孩子们席地而坐。教室里第二排北边用来支撑木板的砖台很不牢固,孩子们不小心碰到木板时,砖台和木板就会晃动。 该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条件稍好一些。他们用的是去年宜阳县环保局捐赠的60套桌椅。因不够用,双人课桌一般要坐三四个学生。教室中间还“点缀”着一些“古董”级的课桌,这些课桌大多“缺胳膊少腿”,显得“老态龙钟”,使用这些课桌的孩子往往只能站着听课。 为了应付课桌紧缺的局面,老师们把自己的办公桌都贡献了出来,批改作业、备课等只好在住室的床上进行。 据该校校长张喜照介绍,学校使用的课桌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校时做的,也有1994年增加的,还有2002年新校建成后社会捐赠的。其中“服役”时间最长的课桌超过了50年。 苦熬硬撑的老师们 大石岭小学的校舍是一座两层小楼,这是该村最好的建筑物之一。据了解,该校的新教学楼是用财政扶贫资金和D级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于2002年建成的。当时,因财政扶贫资金和D级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不足,大石岭村倾其所有,投入了几万元资金。所以,面对学校目前桌椅严重缺乏的状况,村里已无能为力。 但老师们很知足,他们常说:“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五年级任课教师王老师说,他们原来的学校房顶“瞪着眼睛”,墙壁“咧着嘴”,一遇到雨天,大家都提心吊胆。后来,大家实在不敢在教室里上课了,学校就租借乡亲们的房子,这里放一个班,那里挤一个班,对离校远的学生,老师晚上还要安排他们到村民家中住,那时候老师真操心啊! 张喜照校长说,学校的条件虽然不好,但与乡其他学校相比还不是最差的,况且和前些年相比,教学条件改善了不少,所以老师们仍很勤奋,这几年在乡里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 据董王庄乡中心学校会计周瑞杰介绍,全乡共有21所小学,除乡中心小学外,其余20所小学的情况和大石岭小学差不多。周瑞杰说,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各学校相继建成了教学楼,但各村也为此耗尽了财力,普遍存在“买了马备不起鞍”的情况,各学校都缺少桌椅。 离开大石岭小学时,那朗朗的读书声跟随我们很远。比这读书声跟随我们更远的,是8岁的小贻鹏那怯生生的声音:“叔叔,我好想坐着上课……”我们很想搭“一座桥” 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的许多小学都不同程度地缺少桌椅,有许多“小贻鹏”坐在地板上上课。这促使我们想搭起“一座桥”,连接起城市的您和贫困山区的小学生。 洛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您所在单位在搬进新的办公场所的时候,您在搬家的时候,也许要淘汰一批旧桌椅,这对贫困乡村的师生来说就是宝贝。。
热心网友
我在爱问中最受触动的人就是你,最受触动的事就是你居然能这样提问,还拿出100分,高人啊!
热心网友
怎么有点伤感啊 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很受重视啊 不过我感觉你很有才华的 但是我看了你的资料 感觉你还是很好的啊 很受重视啊 文人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