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做腊月。“腊月”一词起源很早,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风俗通》引《礼传》:“周日大蜡,汉改为腊。”这就是说,腊月之说在原始社会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时候,即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古代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  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较空闲的。所以,人们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  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风雨田农的神灵以及天地诸神以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因为要祭神祀祖,便得去猎取野兽。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共为八种。因此又称为“腊八”。  传说,汉代以前,腊祭虽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后来,人们为了好记,又因多数人订在戌日,戌日又正好是腊月第八天,应上祭祀八神的腊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了。  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那时,若是祭前猎取的野兽很多,一时吃不完,就清洗干净抹上盐,风干起来,留着慢慢地吃,因为是腊祭剩下来的,所以叫作腊味。  现在很多人不一定明了“腊”的来源和本义,但在冬季制作和食用腊味的风俗,却倒是全国一样的。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人们就准备过年了。民俗又叫小年。。

热心网友

腊八由来   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腊八一过这“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因此民间把腊八都称做“小年”。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重阳糕等风俗一样,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泡一坛醋酸浓浓的腊八蒜,听老人们讲,腊八蒜要用陈醋泡好,等到除夕吃饺子的时候再吃,味道最足;腊八粥更有一套说道,“腊八粥,喝几天,离离拉拉二十三。”说的就是腊八粥能搁好长时间不变质,一直可以吃到临过年。  腊八的由来: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很穷,父母把他送到一个财主家去放牛。这个财主对他十分刻薄,小朱同志是常常挨打,吃不饱饭。有一天,他放牛归来路过一座独木桥,没想到老牛脚一滑跌下桥去,把腿给跌断了,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灶房里,好几天不给饭吃,把他给饿得在屋里直打转,突然,他发现屋角有一鼠洞,赶紧扒开,原来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便把这些东西敛在一起,熬了一锅粥,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觉得十分甘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忽然想起这锅粥来,便叫御厨用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熬了一锅甜粥,吃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后来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  传说归传说,喝粥的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里边,古人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还有一本医书上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