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举制度对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3000字。大家给点建议吧,谢谢说些思路,方向。我不知道从哪儿写提供一些资料非常感谢!!
热心网友
《南方周末》作者:秋风 超越科举式的公平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致辞,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任何一个大范围的中央集权国家,都需要借助科层制的官僚体系进行治理。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即以吏为师。汉代改行察举制,由此演变出九品中正,形成某种贵族化倾向,为唐代专制君王所厌恶,于是,创造了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这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选官制度保证了某种程度的公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迹经常出现。而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资源是按照权力分配的,因而,只要登上天子堂,不仅可以获得官职、地位,更可以在资源分配中获得特殊的份额,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也。科举制度的诱惑力,也正在于此。正是借助于这种资源分配机制,唐太宗才能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天下英雄尽入天子之毂,为天子所用。不管怎样,这种机制使古代中国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远高于封建制度下的西方中世纪。即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假如他足够地幸运地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也足够坚韧地培养他,就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科举制度总是能给人们一种改变命运的希望。今日人们谈论“教育改变命运”,大半来自于科举时代的记忆。这种以书面考试为工具的选官制度,把古代中国塑造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社会,一个教育社会。科举制度诱惑所有稍具条件的人都去读书识字,在古代中国,村村有私塾,处处有书院。彼时中国的识字率绝对高于西方同期。这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非意图后果,在前现代时代,它就实现了文化的广泛普及,而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本不需要发展经济学家来论证教育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天生就对教育投资充满热情,甚至可以说是热情过度。同时,宋明以来的科举考试促使整个社会广泛学习儒家经典,普及了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念,其所主张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人们在大范围内进行合作与交易,提供了制度支持。这种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自治的价值基础。通过科举制度所培养出来的士绅阶层,天然地充当社区的领袖,是社区自治的核心,他们组织了社会的大部分公共品供应。在科举之外寻求成功的商人,也乐于攀附这些士绅,为士绅们的自治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即使科举制度作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之工具,也时时失灵。科举之弊,并非国人看到西方教育和政治制度之后才有所察觉。明末几位思想家无一不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尤其是顾炎武对其提出过严厉批评。他曾经提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科举制度将所有人赶上一条独木桥,屈原、司马迁、董仲舒、扬雄之类伟大人物能有出头之日吗?从今日民主政治的视角观察,科举制度已然丧失了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的价值。有人将科举制度视同今日的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然而,两者的制度背景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政治以人民主权为其前提,民主选举才是官员遴选制度之本。所有权高位重之职,比如主席、总理、省长、县长,哪怕是镇长、村委会主任,都需选举产生。他们需对选民承担直接责任;而由他们所任命的部长、厅长、局长等官员,也通过他们间接对选民承担责任。在这一层次官员之下,才有通过考试而录用的普通公务员,但其权力是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的,并须就其行政行为对法院承担责任。至于现代教育制度,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与样式的多元化,更与科举下完全以诗赋或经义为学习内容格格不入。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消失百年,我们自可摒弃当年废科举之时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情,公允地评价科举制度,并探讨创造性转化的可能。然而,悖谬的是,科举制度中比较可取的元素似被人弃置,而其荒唐的一面却似乎时时纠缠着今人。比如,古典政制中知县允许地方士绅自治、自己主要承担司法职能的传统无人理睬,官员遴选制度却始终摆脱不了科举化倾向,似乎考试才是录用公务员的唯一公平手段,而选举、专业荐举等等手段却受到轻视。在教育方面,假如能够续接私塾、书院传统,以民间办学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则可以削弱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垄断,让父母更自由地决定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然而,这方面的努力寥寥,倒是整个教育体系迅速地再科举化,无数孩子被驱赶上了考试决定命运的独木桥。整个教育体系像科举制度一样,只顾追求形式上的公平,而完全忽略了自由、多元化这些宝贵的价值。科举制度让考试那种形式化的公平在中国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政治和教育教条。然而,从程序上看,市场、选举跟考试至少是一样公平的。市场竞争可以选择出最有能力的企业家,选举也可以选择出最能代表选民诉求的代表或官员。今日在行政管理或教育方面,需要一个去科举化过程,需要破除对考试的迷信。更多地相信选民,而不是试卷;相信市场,而不是证书。《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借鉴与创新》作者: 于 风 政人类政治生活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历史证明,政治文明的进步与不同政治文明间的相互借鉴是分不开的。古希腊雅典的繁荣强盛使其创造的以公民大会、议事会、人民法院等政治制度为特点的直接民主制获得了超时空的影响力,罗马帝国保持稳定与强大的主要法宝——法治获得了突出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影响,当时它们都被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政治文明得到广泛借鉴,并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与组成部分。陪审团制度公元11世纪起源于英国,在它对保持司法公正的作用显示以后,很快为欧洲各国所借鉴,一直延续到今天。1215年,英国的封建领主在平民支持下举行起义,反对国王随意征税,迫使英王签署《自由大宪法章》,规定国王征税前必须召开“大会议”,以取得全国人民的同意,从而确立了“无代表权不纳税”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政治原则。1642年英国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经过40多年的斗争,1689年和1701年国会先后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最终形成了议会制度。英国人创造的这些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陆续为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所借鉴,同样沿用到今天。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借鉴了西欧政治历史发展的全部有益成果,对美国的迅速崛起贡献甚大。近现代日本政治的进步,同样是大胆借鉴甚至仿效西方的结果。就我国来说,鸦片战争以来的政治现代化,同样以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为主线。中国的民主思想来源于西方,以政党为核心政治组织的政治运作方式来源于西方,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是美国式的总统制,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来源于苏联,间接借鉴西方的议会制。我国国号中的“共和国”,其本意是一种融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古希腊时期提出,古罗马的西塞罗极力提倡,完全是西洋舶来品。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时也曾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哈耶克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模仿“成功者”的链条。可以说,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其他领域的进步一样,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借鉴他人之成功经验的过程。同时可以选择的参考书目还有:1。《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2。《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在书中塑造了一批伪君子、假道学、假名士的丑言丑行,令人忍俊不禁之余又深获启发。本书又是近千年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人,扭曲人性的缩影。小说往往不用一句贬词而能使虚伪之情毕现,代表了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对它亦有高度评价。3。任爽、石庆环的《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