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975),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殿试后始分三甲,淳化三年(992)起更分五甲。第一甲共三名,开始都可称为状元。后来演变为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都称榜眼。 因为第一名位于榜首,第二人、第三人分列左右,在进士榜的位置好像人的双眼。故称榜眼。清代常州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孙仅榜进士第三人朱严及第后,友人王禹翶曾作《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其中有:“乘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之句。把第三人和榜眼等同视之。朱严及第时尚属北宋初期,其友人王翶(954~1001)也在此时。可见北宋初期有过将第三人称为榜眼的过程。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如果说家谱记载有时会有溢美不实之词,那么,据宋人王明清撰《挥尘录》载:“李昌武宗谔之子昭遘,十八岁锁厅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岁登甲科。凡三世俱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处亦言及探花。又见张家驹所撰“王明清《挥尘录》辨证标题之二,王明清事迹编年考略”载:乾道二年(1166)丙戌,(王明清)40岁。作《挥尘前录》成。因《挥尘录》分前录后录,本引文出自前录。故可以肯定:最迟在王明清40岁时即乾道二年(1166),“探花”作为进士第三人的代称,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应用。此时距黄氏家谱所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已过去45年。考虑到当时幅员广阔、路途遥远以及信息传播工具的落后,再考虑到人们的认知差距,“探花”以这样的速度传播与普及应该说是很正常的。 根据张家驹先生关于王明清的记载,那么,是否可以推测:探花的认知速度如此之快应该得力于上层官员甚至是皇帝的首肯。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帝王的支持,没有臣子的上行下效,“探花”一词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内得到空前的普及并迅速传播开来。从这一点说,黄氏家谱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正是宋徽宗对“探花”的提及与援引,促进了“探花”一词的迅速传播。在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运用。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可以说,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应确立于北宋晚期。。
热心网友
楼上的说的很详细啊,长了不少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