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直立行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直立行走,人类祖先不会朝人类方向发展,它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对于人如何直立起来的这一问题众说纷坛,从劳动的观点出发,直立是由于上肢(手)更多地从事操作性活动,从支撑功能中解脱出来,由于上下肢(手脚)分工,人于是直立起来。但现在已知道人类祖先直立的时间先于工具和武器的出现的时间。目前已找到人直立的最早证据是在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地区,距今370万年的层面上发现有明显属于直立行走的脚印,而目前所能找到的最粗陋的工具(石器),还只有距今200万年左右,所以许多学者否定直立行走是为了便于使用工具和投掷武器的看法。  那么人为什么会直立起来呢?有的专家认为,人类祖先当初由森林下来到开阔草地活动时,为了警戒猛兽的袭击,它们不得不在高高的草丛里站立起来,以便及时发现猛兽而躲避,久而久之,人就直立了起来(警戒说)。英国利物浦工学院脊椎动物心理学与进化论讲师惠勒在《新科学家》周刊上撰文说,早期人类从森林走向较为开阔的平原时,会遭到阳光强烈的照射和较高气温的袭击,人无法用呼气的方式来降低体温,而且巨大而脆弱的大脑会因体温升高1~2摄氏度而受伤。然而当人站立起来时,体表受阳光照射的面积会大大降少,这是保持头部凉快很有效的方式。所以他认为直立是源于保持头部凉快免于中暑,而非为解放手臂之故(保持头部凉快说)。  还有一种理论颇为特别,即“水生论”认为人的祖先曾一度在水中生活,由此造就了人体一系列特殊的形态与机能,包括直立姿势在内。这一理论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人体上有很多形态特征与机能难以用陆上进化方式来解释,这些特征有:裸露光滑的皮肤,皮下脂肪层很厚;残存的体毛排列方式是流线型;人类性器官的特殊形状与位置;人是惟一会哭的动物,且泪水中含有盐分等等。故而1960年时,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哈第提出“水生论”,认为在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时,生活在非洲海岸的一群古猿因严重干旱而被隔离,为了逃避猛兽的袭击和便于觅食就转入水中生活。在生活方式剧烈变化所产生的强大进化压力下,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人类祖先获得了一系列为现代人类所拥有的前述那些特点。尤其在水中生活为了抬头在水面上呼吸,同时在水中还要踩水,这就使躯体直立起来。动物适应水中生活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是无毛,人的无毛正是水中生活的结果,由于在水中潜游,残存的毛发排列方式呈流线型,连人体本身也呈流线型。“水生论”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和推崇。澳大利亚曾拍摄过一部“水中婴儿”的电视片,也用作“水生论”的例证,即那些尚不会走路的婴儿,在水中却行动自如,仿佛水中是他们的故乡一般。  很有趣的是,有些古人类学家认为有的古人类学新发现也为这一学说提供了佐证:60年代古人类学曾认为直立行走与大脑袋婴儿的娩出相抵触,直立使骨盆的结构难以适应人类大脑袋婴儿的娩出。以后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有40%骨骼的阿法种南猿化石——所谓“露西少女”骨架。它距今年代为290万~320万年间,同时在附近地点找到仿佛是一个家庭成员的南猿残骸,其中有四个儿童和一个婴儿几乎完整的头骨化石。研究表明,其实婴儿的头脑并不大,与露西少女骨盆的大小是匹配的。露西骨架的形态特点还表明她是具有直立能力的。那么露西是如何直立起来的呢?这就跟“水生论”联系了起来,科学家推测,当水栖的猿的后代重新回到陆地上生活时,他们已是裸露皮肤、脑袋小的个体,他们的孩子依附性很强,紧紧依附于母亲,需要抱。这样,露西为了抱孩子,双脚必须走路,而孩子的父亲双手拿着食物回家时,也需要用双脚行走,人的直立就这样形成和完善起来,所以直立行走与抱孩子有关!  “水生论”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很新颖,但需要慎重对待。  上面谈的是直立问题,还有工具问题。最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萨斯曼领导的专家小组,研究了1929—1983年在南非粗壮种南猿遗址里发现的一些手骨化石。研究表明这些手骨具有像人那样准确的握力,完全有可能来制造和使用工具。过去与粗壮南猿同时发现的一些石器,往往被认为是另一种进步的南猿(能人)所制造。而粗壮南猿只是一种不会使用工具的纯素食者,现在证明了粗壮南猿也会制作工具。据此萨斯曼教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宣称,这一研究不仅动摇了那种简单的、使人感到宽慰的观点,即工具使我们人类进化取得成功,还推翻了人类祖先是在具有制造工具能力的基础上才攀上进化阶梯最高层的理论。也就是说,人类祖先即使会制造工具也不一定能进化为人。。

热心网友

因为中午热,人要站立行走,这样只有两脚着地。早晨比较凉快,人就四条腿在地上爬

热心网友

意大利米兰的阿尔贝通·米奈蒂是一位多年致力于研究人类运动方式的生物力学专家。最近,他发现人和马在跳跃时的腿部动作极为相似,二者都是通过腿部不断地快速交替动作使身体一次次腾空而起。但是,虽然跳跃动作相似,效果却大不相同。     跳跃动作对马来说非常适用,它使马在奔跑时快而轻松;而如果人不停地跳跃的话,会感到很吃力,只有在步行时才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在跳跃时,人的膝部不如马那么有爆发力。所以马的常见动作是跳跃式前进,而人则是步行。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例如“阿波罗号”上的宇航员曾在月球上进行过一项行走实验,结果发现,在月球上采用跳跃式前进更适合人类。也许这是因为在月球这样一个失重的环境里,跳跃式前进能够更好地平衡身体,增加稳定性的缘故吧,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膝部爆发力的不足。这个问题我也提过,这是当时的回答: 可以从进化学与生理学两方面加以解释。进化学上,人类的进化是为了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并选择了脑进化的道路,智力的提高首先表现在对工具的应用上,为了有效的利用工具,手功能的改变是必须的,因而手变得更为灵活小巧而失去支持身体的功能,因而脚必须完全承担支持身体的重任,在进化中实现了双腿走路的功能特性。生理学上,人的进化中引起骨骼上的改变完全形成以站立为主的骨骼形态,主要表现在上肢骨与下肢骨形态的差异,髋关节结构的变化,枕骨与颈椎连接的变化上。以上结构的改变导致人决不适合爬行而只能适合步行。

热心网友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躲避敌害的需求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