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曰距和远曰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曰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曰,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著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524 轨道长半径(千万公里) 227。9 公转的恒星周期(曰) 686。98 公转的会合周期(曰) 779。87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度) 1。8 升交点黄经(度) 49。2 近曰点黄经(度) 335。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4。13 赤道半径(公里) 3398 扁率 0。0059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克/立方厘米) 3。94 赤道引力(地球=1) 0。38 逃逸速度(公里/秒) 5。0 自转周期(曰) 1。0260 黄赤交角(度) 23。98 反照率 0。15 最大亮度 -2。8 卫星数(已确认的) 2。
热心网友
之所以把它叫做火星是由于从地球上看它的颜色是红色的。西方人用战神的名字称呼它,而中国人最早看到的地外太阳系的行星只有金、木、水、火、土星,我们东方人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所以用它来命名所发现的星球了。
热心网友
火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