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今年24了(男),身高174CM,可是体重只有50公斤,瘦得像小鸡子似的,去过很多家医院,西医说是慢性结肠炎,中医说是脾胃失调,吃了很多药也不见好,现在好痛苦,请您帮帮我!!!
热心网友
方剂名称: 乌梅败酱方 组成: 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
热心网友
方剂名称: 乌梅败酱方 组成: 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 (1)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未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 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腹泻便溏,面黄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气;皖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教师。1989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粘滞不爽六年。六年前无明显原因开始发病,大便不爽,挟有粘液,偶带脓血,每日一行,伴腹胀、矢气频繁,时有里急后重。一年前在当地某医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刻诊:一般情况尚可,体丰,面色潮红,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湿热阻滞大肠,肝旺横逆克土,气血失调。治宜清肠导滞,泻肝和血。 处方:葛根15克、黄连4克、秦皮10克、白头翁12克、炒白芍12克、当归10克、广木香(后下)9克、炒椰片6克、乌梅10克、败酱草12克、炒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十二剂,大便通畅,粘液减少,腹胀好转。继服至30剂,大便粘液、腹胀、里急后重诸症消失,唯大便稀软。上方减白头翁加云苓15克、炒白术10克健牌运湿以止泻,又服药近月,诸症痊愈。 溃疡性结肠炎++ 定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性炎症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特发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可能与免疫、感染、过敏、遗传、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排出的粪便含有血、脓或粘液。病程中可出现衰弱、贫血、消瘦、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肠道蛋白丢失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及营养障碍等。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又称中毒性结肠扩张)、下消化道大出血、结肠穿孔、直肠或结肠癌变等症。诊断: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作为确诊本病最有价值的依据。显微镜检查有红、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检查常有粘液、脓、血便。血液检查可有贫血。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者或处于缓解期者,应采取药物疗法与饮食疗法、体育疗法、情志疗法、按摩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病情急而重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药物疗法为主,配合饮食疗法、情志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中医验方:方1 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芩各30克,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克,牡丹皮、大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克,虎仗、山楂炭、金银花炭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功效:清热燥湿,导滞化瘀方2 健脾益肠汤内服健脾益肠汤:党参、黄芩、当归、白芍各15克,木香、泽泻、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陈皮15克,厚朴15克,炙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分2次温服。30天为一疗程,一般连用2~3个疗程。 功效:健脾和胃,渗湿止泻。 {处方来源} 摘自《河北中医杂志》1994,(2)。 方3 加胃痛泻要方 白术10克,白芍10克,陈皮8克,防风5克,山药15克,麦牙10克,谷牙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功效:抑肝扶脾,清化湿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