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为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效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共同开发了交易系统与簿记系统数据接口,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高效、安全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自10月17日投入试运行以来,系统运行平稳,市场反映良好。 银行间债券市场数据直通将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降低数据重复传递风险,减少交易成员人力成本,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又一次取得重大进展,交易平台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分别承担着以前台报价交易和后台债券结算为主的功能和职责。即债券的前台交易在交易中心的“本币交易系统”中进行,后台的债券结算则通过债券托管机构——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央债券簿记系统”进行,资金的清算则通过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或电子联行来进行。 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中心达成交易的市场成员,要完成一笔债券买卖,不仅要通过交易系统的客户端发送交易指令,还要通过结算系统的客户端再次发送结算指令。这种交易方式,不仅增加了市场成员的交易风险,也降低了市场效率。 为了尽快实现前后台联网运行,一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先后组织市场成员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模拟演练,目的就在于使市场成员充分熟悉和了解联网后的系统运作规律及模式。 联网以后,通过数据接口,市场成员在交易系统达成的成交数据每隔几分钟就会打包一次自动传输至结算系统,之后由结算系统按该数据生成结算指令,并发送至结算成员客户端等待双方确认,至此全部交易结算过程完成。相比以前,付券方省略了后台的数据录入过程,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联网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组织架构更加合理,有利于降低债券交割环节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联网实现了债券交易结算的“直通式处理”,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交易——结算——资金清算的处理流程,解除了市场成员在交易中对信用风险的担忧,满足了市场高流动性要求,实现了所谓的“无缝链接”。 实际上,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以来,交易中心就致力于不断完善交易平台,通过增加交易品种、强化系统功能等手段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交易服务。在关注整个市场基础建设过程中,交易中心深刻认识到作为前台的交易系统与作为后台的簿记系统之间全手工衔接模式不能适应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并将对今后快速发展的产品创新形成制约。因此,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金融市场经验的过程中,交易中心将数据传输作为主要课题之一,对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数据不落地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2003年起,在人民银行的统一协调下,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开始对交易系统和簿记系统之间的数据直通进行技术和业务准备,经反复论证后确定了目前的接口方案。 为保证接口顺利上线,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进行了数次联调测试,组织了5次全国性的模拟演练,并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问题处理方案。考虑到市场对新旧数据传输方式的适应过程,接口上线的前3个月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间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并行,该措施有助于交易成员逐步熟悉新的传输方式,并能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 尽管目前上线的接口功能仅覆盖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和现券买卖三种业务类型,但当试运行结束,两系统正式实现连接运行以后,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事前控制功能和债券远期交易接口功能都将陆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数据直通处理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并可为今后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我国债券市场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备受关注。随着前后台联网的实现,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面临的交易结算风险将会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将进一步活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
热心网友
为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效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共同开发了交易系统与簿记系统数据接口,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高效、安全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自10月17日投入试运行以来,系统运行平稳,市场反映良好。 银行间债券市场数据直通将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降低数据重复传递风险,减少交易成员人力成本,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又一次取得重大进展,交易平台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分别承担着以前台报价交易和后台债券结算为主的功能和职责。即债券的前台交易在交易中心的“本币交易系统”中进行,后台的债券结算则通过债券托管机构——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央债券簿记系统”进行,资金的清算则通过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或电子联行来进行。 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中心达成交易的市场成员,要完成一笔债券买卖,不仅要通过交易系统的客户端发送交易指令,还要通过结算系统的客户端再次发送结算指令。这种交易方式,不仅增加了市场成员的交易风险,也降低了市场效率。 为了尽快实现前后台联网运行,一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先后组织市场成员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模拟演练,目的就在于使市场成员充分熟悉和了解联网后的系统运作规律及模式。 联网以后,通过数据接口,市场成员在交易系统达成的成交数据每隔几分钟就会打包一次自动传输至结算系统,之后由结算系统按该数据生成结算指令,并发送至结算成员客户端等待双方确认,至此全部交易结算过程完成。相比以前,付券方省略了后台的数据录入过程,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联网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组织架构更加合理,有利于降低债券交割环节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联网实现了债券交易结算的“直通式处理”,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交易——结算——资金清算的处理流程,解除了市场成员在交易中对信用风险的担忧,满足了市场高流动性要求,实现了所谓的“无缝链接”。 实际上,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以来,交易中心就致力于不断完善交易平台,通过增加交易品种、强化系统功能等手段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交易服务。在关注整个市场基础建设过程中,交易中心深刻认识到作为前台的交易系统与作为后台的簿记系统之间全手工衔接模式不能适应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并将对今后快速发展的产品创新形成制约。因此,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金融市场经验的过程中,交易中心将数据传输作为主要课题之一,对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数据不落地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2003年起,在人民银行的统一协调下,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开始对交易系统和簿记系统之间的数据直通进行技术和业务准备,经反复论证后确定了目前的接口方案。 为保证接口顺利上线,交易中心与中央国债公司进行了数次联调测试,组织了5次全国性的模拟演练,并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问题处理方案。考虑到市场对新旧数据传输方式的适应过程,接口上线的前3个月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间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并行,该措施有助于交易成员逐步熟悉新的传输方式,并能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 尽管目前上线的接口功能仅覆盖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和现券买卖三种业务类型,但当试运行结束,两系统正式实现连接运行以后,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事前控制功能和债券远期交易接口功能都将陆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数据直通处理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并可为今后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我国债券市场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备受关注。随着前后台联网的实现,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面临的交易结算风险将会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将进一步活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