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长恨》共三十集,六十万字。写的是南宋末年,在元朝军队的步步紧逼下,在宫庭内外利权推搡中,南宋政权风雨飘摇的全过程。本剧虽然以战争作为大的背景,但却仅对少数的几场战争进行了描写。这几场战争都是关系到南宋生死存亡的战争。剧本更多地从文化、信仰、民族感情上去发掘,以不同的民族文化冲突、经济秩序的更替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古人驾驭明天的思维方式。  蒙古忽里勒台大会选举,是蒙古由一个奴隶的落后群体迅速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它能一直保持着这种民主、保持着这种政体的先进性,那么,蒙古在发展过程中无疑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但,从剧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在征服汉人的过程中,不停学着汉人看似先进其实却很落后的东西,这使得其本身特有的先进性正在消退,最终使蒙古沦为一个短命的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一恨。也即北恨。  对于南宋来说,春秋时百花齐放的诸子思想被遴选到最后成为大一统的儒学。而儒学中的忠孝在历代战争中被证明其虚伪性。南宋统治者仍用这种理论统治,从而导致人民的不满。唐朝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并迅速扩大漫延。佛学的有关宇宙和生命的命题在相当大的思想领域内夺取了儒家的思想阵地。而此时中原的理学思想尚且幼稚,这使得南宋的军政首脑已不再把忠君作为唯一。没有信仰作为粘合剂的民族城墙,一推即倒。在蒙古以强大的生命欲望为主的冲击下,若大的江南瞬间沦陷,看似坚不可摧的南宋政体轰然倒塌。这又不能不说是汉人的一恨。也限是南恨。  创作本剧的初衷是为了解开萦绕于心中的一个结,那就是以一个在当时相当发达的南宋,怎么会惨败败在一个异常落后的游牧部落手中。翻开史书,此结慢慢展开。在当时,一部分人以“生尚有期,死即长腐,潜寐黄泉,美谥何用?”来叩问生命,而一部分臣子希望通过皇上的“以广厦万间庇吾万民之冻骨,以布裘千丈吊四海之冰魂”来撑起将倾之厦。当很多汉人明白在强敌入侵时,礼义乃刀剑之鞘时,为时已晚。活拆生死鸳鸯,刀杀报国忠良;黑心的贪脏枉法的叫你青云直上,忠心的两袖清风的让你下贬流放;安分守己的病爹死娘,没钱安葬,没病没灾的受人欺凌,世代欠帐。这是当时的下民之恨。  数十年来,上下皆怀利以相接,而众不知其所谓义,缓急之时,岂有效死之人?卒不爱将校,临阵岂有奋勇向前者?蓄怨之愤积于平时,逢难则避,遇敌则奔,唯利是愿,人心如此;境内之民,困于州县贪刻,万怨于心而欲乘机而发,一旦敌入,恐怕不是人人杀敌,而是人人开家门、城门、国门,相接了。皇上费千金养无用之人,臣恐北方未图,南方不保也。这是当时的忠良之恨。我御敌之将士心怀皇上,时如惊霜之寒鹊,抱树无温,时如吊月之秋虫,偎栏自热。此边将之恨。满朝文武,人人怀利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假廉而真贪,内阴而仁;别看他们一个个面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松折,躬若抱鼓,其实无一人能守法度,无一人能遵皇室。他们各怀心思以消除异己。这是朝中人臣之恨。奸臣作乱,误赵氏宗室,赵氏不醒,必亡我汉人之天下。这是汉时觉悟的汉人之恨。  我朝三百余年江山,待士大夫以礼,吾与皇上家遭多难。尔等群臣未有一人一言以救国者。朝庭内外,叛官离宫,边关守将,委印弃城。你们生怎对得起皇上,死以何面目见先帝?这是当时无可奈何的帝王之恨。  南北长恨,也许恨即在此。我想请朋友们帮忙,哪位导演或者制作公司可以拍这类的剧本?谢谢

热心网友

去中国演员网看看。也可以去中国剧本网拍卖本子。

热心网友

想要拍得能让人看懂,找冯导;想要拍得不让人看懂,找陈导;想要拍得精彩火爆热烈,找王(晶)导;

热心网友

我只想告诉你别找张级中!!新版天龙八部就是他的杰作,反正是看着不顺眼。脱离生活太遥远!

热心网友

找我,我帮你拍

热心网友

没有制片商约你,你写本子有啥用?除非你是超级大编。

热心网友

想要拍得能让人看懂,找冯导;想要拍得不让人看懂,找陈导;想要拍得精彩火爆热烈,找王(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