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大武汉的来历,实际上来源于当初抗日时的武汉保卫战,口号是“保卫大武汉”,武汉之大,不是虚名。武汉的建成区和市区人口在当代历史上的高峰是第四位。在现在也绝对是在前六位。然后大武汉的大背后却是小。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在武汉是相当分明的。武汉七个中心城区,聚集了武汉的绝对的经济总量。有这样两个例子,中南最大的化工厂武汉葛店化工厂位于当时的鄂州市,距离市区当时有三十多公里。为了适应当时工厂人口的城市人口地位,特地成立了葛化街办,成为一块市外的飞地。更甚的是由于一座工厂座落于当时的郊县武昌县,而把那一块也划作了武昌区的飞地。城乡的对立,使武汉的经济深受其害,应该来说武汉弱,弱在郊区。在武汉的下辖郊县城关,没有一个县城达到设市的标准。武汉人称乡里人,有些人认为是歧视,其实这只是这种思维观念细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已。武汉人眼中的武汉,就是武昌、汉口、汉阳。甚至有一部份人认为郊区县的人不应该叫武汉人。思想观念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严重分化。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到底下县城的公路破烂不堪,一天一个来回。我记得我有个亲戚,他们所在的村被一分为二,一部份属武汉,一部份属鄂州,然而鄂州的那半通电的时候,武汉的那半边还在点煤油灯。武汉郊区的发展正好凹出了武汉城市的孤岛,这种效应直接影响到了武汉可持续、快速的发展。今天如果你到东西湖,到江夏(原武昌县),到沌口(原属汉阳县),你已经很难看到这里和城市与乡下的区别,武汉的再一次腾飞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东西湖由一个农场已经成为武汉最大的轻工食口工业基地,武汉轻轨的二期由于东西湖区的坚持,规划通向吴家山。而沌口已经成为武汉最大甚至国内都有名的汽车及零配件工业基地、家电产业基地。而光谷的建设把原来江夏城关和市区连接成了一片,江夏庙山成为白领阶层的居住之地了,昔日的乡下,已经慢慢从武汉人的语言中淡去,江夏流芳和大花岭,已经聚集了十数所大学,学生总数近十万,成为不是大学城的大学城。偏远的阳逻镇,成为武汉的港口群、能源基地。大武汉终于把触觉伸向了自已所辖的郊区县。而武汉城市圈的提出与建立,无疑更开阔了武汉人的视野,1+8,武汉加8座周边100公里以内的中等城市,共享大武汉,打造内陆第一增长极,全国第四增长极。武汉更大了。武汉的大气,开始名副其实起来。武汉的自然环境,有江最大,有湖最大,而山则不高,每一座山的背后,都是武汉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高级人才的基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从珞珈山、喻家山、马房山、狮子山、桂子山等等,一座座大学各立山头,成为中国第三大科教城市。除了武汉每年上缴高比例的国家财政外,还向各地输送着人才,哪座城市敢为其大?作为内陆城市的武汉,拥有管辖三省的人民银行,拥有管辖九省的电网公司,拥有管辖十来省的水利委员会、航道局、大桥局,是全国4大铁路枢纽,是全国6大航空枢纽,是全国电信8大枢纽,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在享尽了地理山川优势之中,科技的力量正在显示,一座邮科院,成就了一个光谷,这里生产的光纤总量列世界前三位,也是光纤生产的国家标准。武船生产的“宋”“元级”潜艇,在太平洋里巡航,守卫中国。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第二位的商品零售总额,笑傲华中,大武汉,将更多地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的合作与竞争。武汉是湖北的武汉,也是华中的武汉,更是全国的大武汉!武汉的崛起,就成了中国中部的一个支点,是出口型经济转为内需型经济崛起的转折点。。
热心网友
纠正一点,武汉电信是全国第三业务领导局,业务管辖包括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六省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