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加工流程 西湖龙井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其中色和形都主要取决于炒制工艺。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装这几道工艺,而龙井茶更有自己的讲究。 在完成了以下的烦琐的制作过程之后,扁平、光滑、翠绿、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采摘 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 1、以早为贵:历来龙井茶采摘时间很有讲究,以早为贵。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2、细嫩著称:龙井茶的采摘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为"莲心"、"雀舌"、"旗枪",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 3、采摘次数多:采摘次数多,也是龙井茶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已经成了习惯。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晾 其次是晾,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过堆晾,去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揉捻 揉也叫揉捻,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但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即将炒分解成炒-晾-炒-晾-炒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炒制 炒制手式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 龙井茶分13个等级,即特级1-3等级和1-10级。实际上现在9、10两级已不再生产。一般特、1、2、3级为高级龙井,4-6级为中级龙井,7级以下为低级龙井。级别越低,炒制时锅温越高,投叶量越多,炒制手势也越重。 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龙井茶初制专用电炒锅,温度调控,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利,已普遍推广使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已研制出扁茶炒制机械,实现机械化炒制扁茶,实施机械化炒制,技术仍不过关,炒制出的龙井茶外形毛糙,只能作为中档、低档龙井茶或旗枪茶。 电炉炒制失去了传统茶的醇厚风味。上等和特等的龙井茶仍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炒制方法,不断变换,炒制而成。这是保证龙井茶形质俱美的重要条件。高级龙井茶是如何炒制的 高级龙井茶的色泽绿翠,绿中透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钉",汤色碧绿明亮,香如兰,滋味甘醇鲜爽。 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运用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形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高级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辉锅三道工序。 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当锅温达80-100度时,涂抹少许油脂使锅内更光滑,每锅鲜叶约125克。开始以抓、抖手势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12-15分钟。 回潮,即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辉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 辉锅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辉,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度,需炒制20-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正宗的龙井是纯"手工"的,从青叶到茶,要炒上一定要求的时间,锅是3千瓦的,从前没电时,底下就烧柴火,都是用手炒,时间久了,一双手也就练出来了,还熏得了一手的茶香。 至于火候的把握,有歌谣这样唱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