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台湾吹嘘说目前因为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仍未能全部突破,一旦突破后,导弹射程可达1000公里。不可过分小看它,请看下面文章台湾雄风3型飞弹vs日炙SS-N-22擎天冲压载具 台湾中科院自行研发的雄风3型飞弹,已经获得突破性的发展。雄3是一种超音速反舰飞弹。该飞弹所使用的冲压发动机已完成小型化,代表离实际部署迈进了关键的一步。包括设计生产专用的发射箱在内的飞弹研发计划,可望在2003年内完成。雄3的性能大致可能与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的SS-N-22(俄罗斯代号3M80)反舰飞弹相当。超音速v。s隐密性超音速与隐密性被认为是新一代反舰飞弹的设计方向。因此相关技术也是各国积极投入的领域。就"冥河"和"鱼叉"飞弹来说,发射后以接近音速飞向目标,在接近目标的最后阶段才爬升数百公尺,进行俯冲加速,以超音速高角度冲撞目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飞弹动能,也减低了被敌舰近迫武器系统拦截的机率。而超音速反舰飞弹,在它发射后的巡航阶段,便已经进行超音速飞行,如此一来,不只减少其滞空时间,更使敌反飞弹系统效能大幅下降。例如反应时间为4。5秒的反飞弹系统,在距离15公里处发现来袭飞弹后,若对0。9马赫飞行的次音速飞弹有2~3次的拦截机会,对飞行速度2马赫的超音速飞弹却只有一次拦截机会。强调匿踪性能的反舰飞弹则是以减低敌反飞弹系统侦测距离和反应时间,降低拦截成功率为出发点,提高突防的能力。目前已装备或正在研发新一代超音速反舰飞弹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的3M80/X41。X31。3M51(宝石)。3M54阿尔发。德法合作的ANNG系统和台湾的雄风三型系统。中科院于1977年依照以色列"加百列"2型飞弹研制成雄风1型,到了1986年又以美国"鱼叉"飞弹为基础成功研发了雄风2型飞弹。此二型都是次音速的飞弹。期中雄一的射程为35~40公里。采无线电半主动导引,抗干扰能力差;雄二飞弹原射程80KM。增程的改良型可达到120~150KM。采用少见的主动雷达和热影像双重导引系统。大幅提高命中率及抗干扰能力。而新一代的雄风三型在飞弹对目标的突防测略上,并不像美国般坚持次音速路线应该与中国发展C-101,C-301,又购入炙日飞弹有多少的关系。冲压发动机在研发技术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在德法合作的ANS,ANL等计划的相继失败看来,雄 3的成功可是中科院值得骄傲的另一项成果。冲压发动机 和涡轮发动机比较,冲压发动机在进气道后设有用于压气的涡轮,而进气道本身是特殊的渐收设计。当气流以超音速的射流进入气道时,将在其外壁产生数道震波 ,震波会使气体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之后气体进入扩压器减压并进一步升温,再与燃料混合点燃,最后气体会以大于外部气流的速   度喷出。理论上,只要气流流速大于音速,这种发动机将能进行无限加速,直到燃烧的热能使发动机的部件烧毁,使气流大于音速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用火箭在发射最初阶段将发动机加速跨越音障。 中科院所公开的擎天系列冲压飞试模型,均分为发动机和助推火箭两级。而整体冲压发动机就是将助推火箭置于发动机的喷射口内,使弹体减小,从而能够适合各式的发射环境条件限制。一个可靠的冲压飞行器也是一个通用的运载平台。只要\'装上不同的导引系统和战斗部,擎天不但可发展反舰飞弹,还可以衍生出各型的空对舰飞弹,反幅射飞弹,长程空对空飞弹,长程反弹道飞弹,甚至地对地飞弹 。所以它的发展成功,对台湾国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雄三 vs 日炙俄罗斯彩虹设计局推出的3M80日炙飞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俱备实战能力的超音速反舰飞弹。日炙弹长9。385m,弹径0。76m。翼展2。1m,全重近4000kg,其中弹头就重达300kg,采用整合式液体冲压发动机,在发射后3~4秒火箭辅助推进器熄火,随后助推器被冲入发动机的气流抛出喷管。飞弹最大射程120km,最小射程10km,飞行速度2。3马赫。日炙飞弹的出现,使得北约的海上编队制海能力大打折扣,令西方海军大为震惊。日炙飞弹强大突防能力有4大技术优势,第一是它的飞行速度高达2。3马赫,使得被攻击的目标防卫的反应时间大幅下降,理论拦截次数受限。其次是它的超低空掠海飞行能力,飞行高度20m,末段飞行高度更只有7m,可有效降低被侦测,拦截机率。再来就是日炙的采用主动/被动雷达导引,巡标头有全被动(隐蔽性佳),主动,主/被动复合三种工作模式,能有效对抗电子干扰,还可以追踪干扰源。最后就是日炙在末段导引时的S形运动能力,可进行数次高达10g的机动飞行,使近迫武器难以有效对抗。在辅助推进器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之后,"雄风3型"与"日炙"一样采用整体式液态燃料冲压发动机,应达到2马赫以上的巡航速度。1999年雄3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反舰低--高--低弹道飞行)等多个试飞项目。虽然到目前为止雄风3型的性能诸元仍未公布,但可以判断它至少已具备和日炙飞弹相近的动力性能和机动能力。并拥有相近的突防手法。雄风3型的导引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可能沿用雄风2型飞弹引进核心部份进行技术研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2原有的主动雷达寻标/热影像的复合导引系统进行改良后用于新的飞弹系统。此外日炙飞弹设计时无中继导引能力,在进行30km以上视距外攻击时,只能由舰载雷达提供目标数据,或利用大气波 导作用延长可视范围。而雄3将能够运用海军现有系统资料实现真正的中继导引,发挥飞行距离优势。 雄3比起服役近20年的飞弹最大问题将出在系统可靠性和与其他机/舰的相容性。最近的测试就发生目标脱锁的问题。雄3仍需至少2年左右的测试,才能知道其真的的性能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两岸主力反舰飞弹的射程和射速的增加,大型舰艇在台湾海峡的生存条件将日渐严峻。 。

热心网友

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