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北,这些天又看见燕子迁移,突然一个好奇的问题.燕子每天可以飞多少公里呀?

热心网友

  铆足了劲,最后再使一次劲,一只幼小的生物终于从蛋壳中挣脱而出。一对尚无视觉的眼睛从巨大头部凸出,乍看之下,头部比身躯其他部分大出许多。除了几撮湿毛紧贴皮肤外,它全身赤裸。这些湿毛不久将变得干而蓬松,然而眼前这只粉红色的“小妖怪”具有超乎人类想像的力量。  如果它能逃开眼前的灾难,在5个月之内,就能完成近10,000公里的惊人航程。即使是现在,它似乎已被输入进行穿越森林、沙漠、高山、海洋等的探险“程序”。它有一个体内时钟,告诉它何时该启程,还有一套完备的内置导航系统、协助它找路。它是家燕,一种即使完全长大,体型也不及一个成年男人拳头大的鸟。  小燕孵出时,每只大约只重1.5克,经过猛塞一阵子食物后,一天可长两克,约莫一周后,它们的眼睛完全睁开,黑色羽毛短须逐渐穿出皮肤冒了出来。在这个阶段。它们天天只懂得吃,且胃口奇佳,只要嘴巴一张开,便裸露出鲜黄色喉咙,这使刚觅食回来的燕爸能在幽黑的窝巢中一眼就能找到喂食的目标。至此,除非天气极冷,小燕已能自己调节体温,母燕不需留守窝内再看护小燕,因此可以帮着公燕外出觅食,以喂饱一窝小燕。  出生21天后,我们的小公燕已长得跟父母亲很像了。它们的羽毛及巢仍夹杂着白色碎层,那时小燕已成熟到可以飞翔,因此今天父母不用再替它觅来现成食物。为了鼓励小公燕展翅高飞,父母不断放声呼叫,同时在巢的上空盘旋。我们的小公燕最勇敢或者也可能是最饥饿,因此它一马当先飞出了鸟巢。  我们的小公燕,在飞抵叫人晕眩的耕地高处的第6天,才捉到它的第一只昆虫。一只马蝇正准确将它那像匕首的嘴插入马背时,我们的小公燕(运气的成分大于判断)正好往马蝇方向冲刺,及时拦截马蝇享受一顿血餐。马蝇立即反应,但显然不够快,它死前最后看到的一幕是,一张宽而扁的鸟嘴突然紧闭起来。  虽然它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小燕子的日常作息一开始就围绕着将来的长途飞行而准备。白天为了练习飞翔技术,它们常刻意在空中嬉玩。有一回,我们的燕子与它的姐姐一再刻意地丢掷一根细羽毛,比赛看谁能在羽毛落地前先将它按住。观赏眼前这一幕,你很难相信,10天前它们才颤栗地飞出第一步,如今竟完全沉浸于飞行绝技的快乐中。  时值9月中旬,白昼一日比一日短,燕子体内的“月历”发出一个信号:该是离开农场,开始南移避寒去的时候了。起先,它们以优哉游哉的方式,随性乱飞,有时一天才飞3公里。它们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此时昆虫仍多,而且它们趁机四处侦查,以备将来旧窝不理想时有新的选择。  每天晚上,它们必须选择某个地方歇息:通常是睡在芦苇床上,但玉米田或杨柳床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久,它们开始更有计划地飞行,以每天100多公里的朝东南方前进。至此,来自英国各处的燕子均往南飞,在大伙喜欢栖息的地点,成百上千的燕子群聚睡觉。这些原本三三两两飞来的燕子,不久就形成一个个小团体,群聚在芦苇床上,远观像是巨大的回旋云缓缓移动着。  燕子的中耳有一套压力感应器,能察觉到即将面临的气候锋面。不久,风转向且风力遽增。入夜后,它们栖息的树枝开始嘎嘎摇动,似是不祥之兆。最初几个小时,我们的燕子得紧抓树枝,才不致被吹落到芦苇中,破晓时,天空仍见状如巨浪的灰云层层累聚。这种恶劣气候势必延误迁徙的进度。  渐凉的天气常使昆虫因四处寻找遮蔽处而深藏不露,我们的小公燕因而得运用从未使用过的技术觅食。它紧挨峨参(cow parsley)平滑的白色花头盘旋,试着从小花丛中抓出小昆虫。  太阳依然为乌云所遮蔽,我们的小燕子只好依赖其它的导航系统找路。它继承了一种“磁性指南针”,使它感觉得出随着纬度而变化的地球磁场的弧度。燕子也有敏锐的低频率听觉,使它能听到风传来的声音。这种吹过山脊、浪峰的风所传送出的低频率或频率低于听觉范围的音波,有时在超过1,500公里外,就能让鸟透过宏阔的声音景象去洞悉世界。就因为有这种能力,它知道在不太远的距离外,它的旅程将受到某种阻碍。  在飞越沙漠旅程之初,小燕子与其它6只鸟一道。起先它们稳定地前进,渐渐地沙漠吹起风来。一会儿,地表的沙粒开始翻滚,随着大风暴的加剧,炙焦的劲风将沙吹得满天飞舞。为了要抗拒这阵强风,燕子来到一处点缀着石头的平顶高原,倚着石头或许可以得到些许遮蔽。这阵风暴一直到傍晚才静止,燕子也才得以露营过夜。当太阳升起时,同行的只有5只能继续这未竟之旅。当大伙再次振翅而行时,一只母燕累得几乎无法睁开眼晴。当日稍晚,它的尸体将会成为以腐尸为食的拾荒龙的大餐。这种俗称“沙漠督察”的蜥蜴,身长约一米,能用舌头嗅出风暴后的伤亡者。  自小公燕开始南移之旅以来,这是它首次升至6,000米高空。在这个高度,它敏锐的视觉能扫描方圆至少100公里的动静。俯瞰下去,一片砾石平原,惟独东南方有一小片绿地。小公燕以带弧度的优雅飞姿,翩然来到这一小块“绿洲”上方,加入其它燕子的行列。它们快速飞过棕榈绿叶,然后边掠过水池表面边喝水。在这里也有昆虫,它们最被附近山羊及经常穿过此地的骆驼队所吸引来的。我们的小燕子白天休息,补充因对抗风暴所耗损的燃料储量。  非洲平原也有多种昆虫可供燕子补充营养,那些被太阳烧烤的泥地对小公燕而言,不具任何意义,但有些时候,他们不啻是鸟类的全部。每到雨后,都有数万只有翅白蚁从土墩里钻出来,在空中环绕举行结婚庆典。一个理想的结局意味着:有几只交配成功的母蚁将自己埋入被雨软化的土壤中,重新建立新王国,其余大多数白蚁皆成为麻雀、燕子、鹳、蜂虎、隼、鸢和非洲食蚁兽的腹中佳肴。几个月后,我们的燕子已到了非洲最南部顶端。意味着小燕终于抵达迁徙的末站。对冬天该逗留何处,它并无确切目的地,然而它内部时钟已终止迁徙的欲求,至此它已无意再往南飞,长途之旅已告一段落。回顾它一路与暴风雨搏斗、躲避掠夺者的魔爪、克服一些地球上最艰难的地形的历程,如今我们身强体健的小燕,快乐地在南非浩瀚天际翱翔。接下来2、3个月,他会过着游牧式的流浪生活,其行踪则完全取决于气候形态及食物的集中性。  即使是现在,准备回程的工作已悄然展开。当它在热气流中打滚时,翅膀上就落下一根大羽毛,呈螺旋式地于晴空中飘转。落毛期显然已开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燕子的生存与否,全靠它的气体动力效率。换言之,在接下来3到4个月里,一根根新毛将长出来,取代那些因飞行几个月早已折损的旧羽毛。  至此,我们的燕子已有成鸟模样了。经过换毛,它腹部羽毛色调较以前淡,背部的蓝毛则较亮丽,尾毛则增长许多。他必须要有足够食物才能长出一身完美的羽毛。至于它是否能在生育地博得母燕青睐,得视它的白色、蓝色羽毛是否够狭长而定。  非洲让我们的燕子安度整个冬季,可是基于生育的考虑,它必须北移。这里虽然有足够供它及上百万只避寒燕子的食物,却不够供它们养育下一代。2月下旬,燕子又会感受到那种熟悉的坐立难安。内部时钟清楚告诉它又该是起身迁徙的时刻。回程之旅比来程容易得多。我们的燕子对迁徙已颇有经验,何况这回是朝向它很熟悉的目的地——出生地——而飞。它将走一条比秋天来时更直接的路线,且速度要加快:一天飞300公里,若遇有利强风助势,每小时的飞行距离可以超过70公里。曾有一只破纪录的燕子,从约翰内斯堡飞到俄罗斯的列宁斯克—库斯内茨的12000公里全程,仅以短短的34天就完成了。我们的燕子没有那么快,它一共花了50天才回到英格兰南部的出生地。  到了5月初,它的母亲及其它成鸟都已开始生育,它不应再蹉跎。找到一个无人占据、并留有一个老巢的椽子后,它便开始了“装修”的活计。它从水坑边搜集一个个小泥球,以它的喙做瓦刀,重新将裂缝破角补缀起来,一旦修补工作完成,它在“新”巢上空不停飞绕着,“吱吱”地唱着短歌,一口气能唱15秒,一再反复唱着。  这样的“表演”果然吸引来一只才丧偶的两岁母燕——母燕的伴侣在非洲被蝙蝠鹰给吃了。当母燕渐渐逼近时,我们的燕子快速朝鸟巢飞去,引诱母燕下降到它身旁。母燕上下打量着公燕,末了还特别朝它的尾巴多看了一眼,公燕这时赶紧将尾巴张开夸耀一番。据称,母燕喜欢男伴拥有长而对称的尾巴,因为这需要许多“能量”才能长出如此漂亮的缀饰。换言之,有完美尾巴的公燕,健康情况一定极佳,且身上无寄生虫。结果,我们的公燕及它的巢,通过了母燕挑剔的监视。那晚,母燕挨在公燕附近栖息,透露出它们俩将成为一对的讯息。  过了20天,第一窝5枚蛋出现在垫有白羽毛的鸟巢里。蛋壳平滑而亮白,偶尔点缀着紫灰、锈棕色的小点。这些蛋与10个月前孵出我们小公燕的蛋毫无二致。母燕一天下一枚蛋,当最后一枚也下完后,就开始全心全意孵蛋,公燕则忙着觅食,除了喂饱自己外,还得替伴侣及新孵出的宝宝张罗。  我们的公燕飞到电线上,昂首展翅地晒着太阳。它算是幸运儿,因为每3只燕子中只有一只能活到繁衍后代的那一天的。它的飞行技术基因肯定会传给下一代。从燕子平均11年的寿命来看,这位迁徙大师这一生很可能会往返英格兰和南非间10次以上。每年春天,凭着与生俱来的航程准确度,它一定会回到同一个巢窝。毋庸置疑,它的航程是自然界中诸多叫人惊叹的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