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中医学院所属的“国医堂”内,一名患者向正在行医的戴春福教授连捅数刀,导致教授不治身亡。据了解,戴教授今年50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患者行凶的原因是因为戴医生多年未治好他的病。  近年来,关于医生被患者殴打甚至残杀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不少人有点麻木了,甚至还幸灾乐祸。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有些地方,医患关系正经历一个令人忧虑的“冰期”,出现了严重扭曲。长此下去,最终将不仅阻碍着医学进步,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危害。  记得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对医生的赞歌处处可闻。然而,非典之后,有的人对医生的评价又一落千丈。  必须肯定,我国的广大医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好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广大群众的健康长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对此,我们不能把支流当主流,更不能以极端方式“闹医院”、“杀医生”。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是一个法治社会所不容的。  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高风险行业。尽管人类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人体的极端复杂性,仍有一大批疾病尚未被攻克,如癌症、风湿病、糖尿病等。即便是对于很多常见病,在治疗中也会因个体差异而发生意外。可以说,一部医学史,就是无数失败演绎的历史。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有代价的。  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对医疗风险却不认知,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失败,以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治不好病就是医生的错,动辄发生过激行为。这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医生的感情,也挫伤了医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为此,一些医生只好采取防卫性措施,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冒的风险不冒了。医患互不信任、互相防范,其代价就是医学进步延缓甚至停滞,患者根本利益受损。  想起梁启超先生的一件往事。1926年初,梁启超先生因尿血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误诊为他的右肾生瘤,于是便做了手术,但右肾取出后,发现并无肿瘤。对于这一手术,当时社会上和梁启超先生的家人多有责言,但梁启超先生本人却十分通情达理,他提出责任不在医院。梁启超对协和医院误诊的宽容,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医术还不成熟,而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协和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西医医院,如果大加鞭挞,最终吃亏的是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的这种胸怀和雅量,也是促进医学进步的“加速器”。  医疗卫生和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是难免的。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医疗改革任务艰巨。有的问题是眼下可以解决的,有的则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目前,政府正在稳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全社会对此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将加快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的步伐。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愿医生被害的悲剧不再重演,医患“坚冰”早日化为“春水”。

热心网友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总有那么些医院和医护人员胡作非为。总有那么些病人和家属不理智,或无法在恶劣行为前理智。还有那么个医方说了算且病人、家属难以接受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可以希望医患关系能改善,但最终可能还是只能都将就点。此外,不要轻易把某个人的遭遇与其职业、行业联系起来。尽管现在报道有90%的人对医疗改革不满,也有可能很多人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不满,但并不代表病人对每一个大夫和护士不满。这种恶性事件是偶发的,不宜提到很高的层面来一概而论。退一万步说,医护人员还没有法律给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而明确受到这种法律保护的军警等人员也不时有被侵害的案例发生,这说明要杜绝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绝不是那么容易。医护人员应以精湛的技艺、良好的风范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般的信念为自己、为本职、为本行赢得病患者、家属及整个社会的信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