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春联的含义吗?
热心网友
表达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翼
热心网友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中有春联、寿联、结婚用联、名胜用联、挽联等好几种。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对联、贴对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为何叫春联?"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中国人过春节,几乎家家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一幅、两幅、三幅……不大一会儿,大街小巷里就贴满了喜庆的春联。它美化了街巷、带来了喜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 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旧时店铺前的春联还兼起广告的作用,各行各业都要想方设法用春联来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联来招徐顾客,不同行业的春联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联,就能知道这家店铺是经营什么的,比如绸缎庄常用"此中多锦绣,以外无经纶";粮店则贴"风雨调合岁月,稻粮狼藉丰年";画馆前书写"笔下江山归手腕,胸中景物夺天工"。 春联的发展过程: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对联题于桃木板上。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历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 除夕前,命令家家户户门上要贴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之后,文人学士就把题联作对视为风雅之事。清朝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呢。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贴春联的由来: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是帖春联和贴门神。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还能观察民间风情。 。
热心网友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热心网友
一年对家庭的祝福 富贵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