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是一种法号,悟表示他这一代弟子,如同“戒”字辈,空出自空既是色,色既是空,悟空就是悟出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心胸宽阔,

热心网友

你想成孙悟空,你就好好悟一悟。

热心网友

【二谛】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原则。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反之,不了解二谛的道理则无法了解佛教。佛教主要目的是教人破除我执、法执而体认真实。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实,因此中观宗特别重视二谛的应用。二谛是俗谛与真谛。俗谛又名世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梵文之真谛,即para-martha-sa-tya。俗谛则有sainvr!ti-satya, vya-vaha^ra-satya, prajn~apti-satya三种写法。)‘谛’是真空的意思,此处指的是真理。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有)名为世谛或俗谛,圣人由究竟处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空),名为第一义谛或真谛。因此俗谛是指肯定事物所以存在的道理,真谛是指否定事物有其实质的道理。佛教认为但从有或但从空来理解事物,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从空有两方面来体认方能得到实际情况。这是以谛智作为境智相对而言,并且以缘起为俗谛,性空为真谛。至于摄山和嘉祥相承是以言教为谛,认为‘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故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同时又开为‘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于谛是指‘有’于凡夫是实,这是世谛;‘空’于圣人是实,这是第一义谛。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是有,这于凡夫是谛,叫作世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生,这于圣人是谛,叫作第一义谛。这名为于谛。如来诚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说有,目的不在于有而在于表示不有,依圣人之空而说空,目的不在于空而在于表示不空。以有空之二表示非有非空之不二,这便是教谛。所以说︰‘如来依二谛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不善了解佛教的人,闻有便执有,闻空便执空,还成为‘迷教于谛’。三论之中,《百论》以于谛为正宗,教谛为旁;《中论》以教谛为正宗,于谛为旁。又,佛所说经多就于谛,菩萨造论多就教谛。经部师(即成实师)是以现象的有为俗谛,以本质的空为真谛。具体而说,就现象言,俗谛有四种解释︰(1)就事相而言,阴界入是俗。(2)就法相而言,一切法是苦、无常是俗谛。(3)就理相而言,世法虚假,只是因缘集用是俗谛。(4)就空相而言,五阴之中无有我人是俗谛。就本质言,真谛有三种解释︰(1)就理而言之,因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2)就法而言,法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3)就空而言,第一义中无有凡夫所计我人是真谛。◎附︰印顺《中观今论》第十章第一节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嘉祥、窥基都有二谛章,其他各派也无不重视。《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理解一番!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凡夫因迷情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世,是迁流义,俗,是浮虚不实义。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这是特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佛法教化众生使它从迷启悟,从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执境界转入圣觉的境界。众生因无届糊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转。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所以,《青目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2)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为胜义空定的余力,在当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见。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空为胜义,事智分别幻有为世俗。(3)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参考资料]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二;《成实论》卷二、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十;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七;《顺正理论》卷五十八;《般若灯论释》卷十三;《佛性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八、卷九;印顺《性空学探源》;霍韬晦《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二谛〉条。

热心网友

悟乃参悟,空乃佛家追求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