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最近,财经媒体都以前所未有的版面和浓厚的兴趣来关注西方银行进入中国的故事。 西方银行看似“集中”的进入行动并非偶然的巧合,在2006年银行业进一步开放的前景下,随着政策底线的逐步提高,这样的财经故事还将继续演绎看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的篇章。 几天前,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古德温(F red Good-win)宣布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股权。而作为另一个“四大”银行之一的建行,则在近期向美洲银行出售了9%的股份,价值30亿美元。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与高盛的谈判也被一些嗅觉灵敏的财经记者掀起神秘盖头的一角:说的是,高盛旗下的投资子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即将就斥资约35亿美元收购工行9.9%的股份,收购价远远高于先前报道的10亿美元———尽管工行方面对此未予置评,但外资银行参股却是不变的趋势。 最新的消息更有意思,说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正与中国农业银行进行谈判,拟组建一家中国国内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将成为与中国国内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第四家外国集团,这反映了该法国集团谋求开发中国巨额储蓄资金的决心,包括价值2.5万亿美元的存款。 英国金融时报就此评价说“与农行建立一家基金管理合资企业,将使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得以利用农行遍布中国的1.9万家分支机构。” 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而在股份制银行方面,外资或有可能买下广东发展银行多达一半的股份,这笔交易如成为现实,意味着管理层首次把国有银行的控股权转让给外资。 这不是传奇故事———新桥资本现已取得了深圳发展银行的实际控制权。新桥资本是从深圳发展银行的四家股东(均为深圳政府下属的实体)手中收购该行股份的,从而取得了对该行的控股权。 深发展被外资控股不算石破天惊,而广发行作为国有银行,如果被控股就显示出管理层决心之大了。 出售广东发展银行的股份一事表明,考虑让西方银行在中国银行中持有更大比例的股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而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目前的政策是,单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但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总持股比例超过25%。而一旦外资在中国一家未上市银行中的持股总比例超过25%,那么就被算作是外资银行,在经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但种种迹象表明政策或许会因为个案的情形不同而发生调整,而宏观层面的政策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 西方银行为什么加速进入中国? 除了上面谈到的那些原因外,还有两个基本面的原因。第一,就国内而言,希望通过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帮助银行改善经营,尽管中国的许多银行拥有庞大的经营网络,但它们饱受不良贷款的困扰,资本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巨大。此外,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对更高水准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外力在激活国内银行多年存在的存量僵死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好办法。 而在西方银行方面呢?他们自然是对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坦率地讲,目前国内银行只获得了金融服务价值链条中的很少一段,而更多的,能够产生更高价值的高端服务环节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其丰厚的投资回报率是会让所有投资者感到心动的。 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什么要进入中国?就是因为该行目前在亚洲几乎没有业务。作为外资金融业的迟到者,他们必须抢占一块足够的市场空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位外国观察家就说,“无论迟早,他们都会来到这个(中国)市场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实践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是的,他们真的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银行在看似严格的约束条件下进入中国并不是图一时之利。只要看看汇丰控股在收购交通银行19.9%股份时候的协议就明白了:“如果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汇丰可以在2008年之后将持股比例扩大一倍。”其野心还真的不容小觑。 。
热心网友
中外资银行联手为哪般中国的金融市场一直以来是封闭的,而且准入的机制非常严,但随着入世以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触,中国政府已开始慢慢放开了原来未成开启的金融大门。 根据央行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居民储蓄总额已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但能够提供给本地居民的投资理财工具却又极其匮乏。外资银行对此已是“红眼”许久,加上自己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选择同中资银行联手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但无论现在外资银行能有多大能力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一定会通过行政及司法手段来有效控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行为,以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但政府到底能控制多大的范围,控制多久,将成为中国每一个百姓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毕竟在不久的将来,它会与我们越来越贴近的!
热心网友
西方银行要加速进入中国!
热心网友
最近,财经媒体都以前所未有的版面和浓厚的兴趣来关注西方银行进入中国的故事。 西方银行看似“集中”的进入行动并非偶然的巧合,在2006年银行业进一步开放的前景下,随着政策底线的逐步提高,这样的财经故事还将继续演绎看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的篇章。 几天前,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古德温(F red Good-win)宣布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股权。而作为另一个“四大”银行之一的建行,则在近期向美洲银行出售了9%的股份,价值30亿美元。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与高盛的谈判也被一些嗅觉灵敏的财经记者掀起神秘盖头的一角:说的是,高盛旗下的投资子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即将就斥资约35亿美元收购工行9.9%的股份,收购价远远高于先前报道的10亿美元———尽管工行方面对此未予置评,但外资银行参股却是不变的趋势。 最新的消息更有意思,说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正与中国农业银行进行谈判,拟组建一家中国国内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将成为与中国国内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第四家外国集团,这反映了该法国集团谋求开发中国巨额储蓄资金的决心,包括价值2.5万亿美元的存款。 英国金融时报就此评价说“与农行建立一家基金管理合资企业,将使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得以利用农行遍布中国的1.9万家分支机构。” 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而在股份制银行方面,外资或有可能买下广东发展银行多达一半的股份,这笔交易如成为现实,意味着管理层首次把国有银行的控股权转让给外资。 这不是传奇故事———新桥资本现已取得了深圳发展银行的实际控制权。新桥资本是从深圳发展银行的四家股东(均为深圳政府下属的实体)手中收购该行股份的,从而取得了对该行的控股权。 深发展被外资控股不算石破天惊,而广发行作为国有银行,如果被控股就显示出管理层决心之大了。 出售广东发展银行的股份一事表明,考虑让西方银行在中国银行中持有更大比例的股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而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目前的政策是,单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但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总持股比例超过25%。而一旦外资在中国一家未上市银行中的持股总比例超过25%,那么就被算作是外资银行,在经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但种种迹象表明政策或许会因为个案的情形不同而发生调整,而宏观层面的政策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 西方银行为什么加速进入中国? 除了上面谈到的那些原因外,还有两个基本面的原因。第一,就国内而言,希望通过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帮助银行改善经营,尽管中国的许多银行拥有庞大的经营网络,但它们饱受不良贷款的困扰,资本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巨大。此外,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对更高水准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外力在激活国内银行多年存在的存量僵死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好办法。 而在西方银行方面呢?他们自然是对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坦率地讲,目前国内银行只获得了金融服务价值链条中的很少一段,而更多的,能够产生更高价值的高端服务环节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其丰厚的投资回报率是会让所有投资者感到心动的。 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什么要进入中国?就是因为该行目前在亚洲几乎没有业务。作为外资金融业的迟到者,他们必须抢占一块足够的市场空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位外国观察家就说,“无论迟早,他们都会来到这个(中国)市场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实践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是的,他们真的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银行在看似严格的约束条件下进入中国并不是图一时之利。只要看看汇丰控股在收购交通银行19.9%股份时候的协议就明白了:“如果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汇丰可以在2008年之后将持股比例扩大一倍。”其野心还真的不容小觑。 。
热心网友
赚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