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小投资者对股改的认识 中国证券市场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甚至盖过了它的经济责任。众所周知,证券市场是优胜劣汰,资源重新配置的最佳场所,但不少地方政府,从本本出发,把证券市场当成了解救国企,扶助落后地区的慈善医院。一些未达标的企业上市了,在公告中宣称的现代化企业实际上是边远小区的落后山在工厂;上市之初大做业绩,但难以掩盖“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命运;地方政府为了保住难得的圈钱命脉,注入资产,骤然增肥,疯狂圈钱融资,过不了多久,又重蹈覆辙。上市公司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大股东恶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产生了国有股减持来筹措社保资金的荒唐事。 证券市场成立初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由于担心国有控股的旁落,人为地将股权割裂,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由于这一制度,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先天不足和机制基础的缺陷。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采取了对价支付的简洁手段。但是对价普遍只有10送3,这是偏低的。 对价支付是取得非流通股上市权的等价交换,支付给参加股改的人,是对非流通股将来上市对市场冲击的不确定性的补偿,是对参加股改的流通股东所承担的风险的补偿。 以下在股改中出现的几种观点,我认为值得商确: 1。股改进行不下去,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股改是政府历经几年,潜心研究的结果,是统一到中央级别的工作,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都会进行下去,有可能在一定的区间1000--1200完成,大升和大跌都是不允许的,欢迎政府采取一切有利于股改的措施。 试想想,如果中国改革开放失败会怎样? 2。对价支付就是补足补够,补回一切的损失。 这个思想在部分中小投资者上很有市场,政府强调的对价支付是等价交换,支付给参加股改的人,是对非流通股将来上市对市场冲击的不确定性的补偿。股票是有流动性的,前期损失的投资者可能已经离开,到底支付给了谁?照这种理论,是不是在亿安科技炒作中大获其利的投资者就应该把不合理的利润拿回来呢? 3。由于企业绩优分红高,发展前景好,股价无甚损失,可以少付甚至不支付对价。很多上市公司有这样的想法,它曲解了支付对价的用意。只要有非流通股票上市,就要支付对价,这是取得非流通股上市权的支付,无分绩优或ST,除非负法律责任保证非流通股永远不市。 4。国资委某些人认为支付对价,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看看补偿股票与将来上市的非流通股票的比例普遍是0.3:2,你就知,这恰恰不是流失,而是保值增值,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举措。而我担心的是,上市公司领导的经营不羡,导致股价下跌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 5。B股,H股要不要补偿。股权分置是A股才有,将来上市在A股市场,冲击在A股, B股,H股不存在这个问题。若这样做,有违对价本义,并侵害了A股流通股东的权益。 6。千万不要认为搞了股改,就万事大吉,中国股市就会好转起来。股改只是正本清源之举,中国股市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股改就象万里长征,现在才刚刚开始,有失败亦会有成功,作为一个中小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在它遭受挫折时,我们不妨给予鼓励(进场),在它阶段胜利时,我们不妨浇浇冷水(离场)。真正的胜利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热心网友

从想G股,到怕G股,说明股改根本没有给我们流通股东带来好处,看到的只是大盘仍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越走越弱,仍然没有赚钱效应,真不知这股改成功之处何在?这开弓不回头的箭怎么会射痛流通股东的心呢?这难道就是股改的成功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