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飞机编队的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它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驾“冠蒂斯”双翼机首次从前甲板铺有25米木制跑道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翌年1月8日,伊利又驾同一飞机在后甲板铺有36米跑道和22根阻拦索的“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首次降落成功。1912年和1917年,英国的萨姆逊中尉和邓宁中校又分别驾机从行驶的军舰上完成了起飞和降落。这些勇敢者的试验,孕育了航空母舰的诞生。 1917年6月,英国将一艘巡洋舰改装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它载机20架,但是原巡洋舰中部的建筑未拆除,甲板分别前后两块,飞机起落既不方便又很危险。1918年英国又将建造中的“卡吉士”号邮船改建为航空母舰,更名为“百眼巨人”。它是第一艘有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可载机20架。 英国于1918年月日月开始建造“赫姆斯”(又译作“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的桂冠却未能属于它。日本1919年参照“赫姆斯”的方案设计了“凤翔”号航空母舰。并于1922年11月首先建成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舰空母舰。而“赫姆斯”于8个月后才建成服役。“凤翔”和“赫姆斯”均载机20余架,都建有直通甲板,舰桥。桅杆,烟囱等突出建筑物都移至飞行甲板右侧,这一布局特点为后来的航母所仿效。此后,美,法,等国也相继建造了航空母舰。 但是,当时各国海军中有许多大人墨守旧观念,把重炮巨舰视为海战制胜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是舰队的辅助力量,主要任务是侦察,航空母舰初建功勋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20架老式“旗鱼”式双翼鱼雷轰炸机从“光荣”号航母上起飞,击沉毁了塔兰托港内的3艘意大利战列舰。在后来的1941年5月追歼击沉德国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海战中,英军的航母与舰载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战争例充分说明了以战列舰为代表的重炮巨舰在海军中航空兵面前显得多么脆弱,但传统观念很强的英国海军仍未充分认识航空母舰载机的作用,致使英国在此后的太平洋海战中吃了大亏。相反,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日本海军对此却极为重视,专门派人收集研究塔兰托之战的情报。后来的珍珠港事件,实际就是塔兰托之战的重演。 1941年12月7日清晨,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54架日本飞机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队。炸沉和重创美国战列舰各4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6艘,炸毁飞机188架,官兵死伤约4500人美国太平洋舰队除航空母舰外几乎全军覆没,而日军仅损失飞机29架。 1942年5月4日-8日发生的珊瑚海大海战则完全是一场航母对航母,由舰载机决胜负的全新型远距离海战。此战中,美国有2艘航母和122架飞机参加参战,日本有3艘航母和121架飞机参战。结果是美国1艘航母被击沉,另1艘爱伤,损失飞机架;日本1艘航母沉没,2艘受重创,损失飞机85架。而双方的舰队始终未互相见面,也未互射一炮。这一战改变了传统海战的面貌。在此后一系列太平洋海战中,美国在大部分海战中取得了胜利。可以说,美国正是借航母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海战的胜利。航空母舰已成为新时代海战的主宰力量。 50年代,英国研制和采用了斜角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对航母的发展各国海军中现役航母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性能和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排水量越来越大,舰载机数量越来越多,飞机性能越来越好。在80年代后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和海湾战争中,航空母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动力航空母舰-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于1958年2月刊日开工建造,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的“企业”号。航母采用核动力的最大好处是提高续航能力。目前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一般为1。5-2。7毫米万公里,而核动力航母可50倍于此,这极大地增强了远洋作战和连续值勤的能力。继“企业”号之后,美国于70年代后又建造了7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企业”和“尼米兹”的满载排水量均为9万余吨,可载机90架,后者外形稍大,续航能力为前者的2倍。“尼米兹”级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也是当今最大的军舰。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能在水中航行攻击敌舰的鱼雷和以鱼雷为武器的快速小艇-鱼雷艇。一般只有几十吨的鱼雷艇可以击沉上千吨,火力强大的装甲舰,这对作为各国海军主力的装甲舰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便建造了比鱼雷艇稍大,装有舰炮的舰艇。用它来阻击和追歼鱼雷艇,掩护己方的大舰,并给它也上鱼雷,具有攻击敌方大舰的能力。这种具有“双重性格”舰艇便是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鱼雷炮舰,它是驱逐舰的前身,也叫“雷击舰”。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鱼雷炮舰的航速只有约37公里/小时,而当时鱼雷艇的艇速已达40公里/小时以上。这就使鱼雷炮舰难以追歼鱼雷艇。 19世纪90年代,蒸汽动力装置有了新的进步,英国海军根据造船持同盟A·亚罗的建议,建造一种战斗力强,航速快,能有效对付鱼雷艇的军舰。1893年,“哈沃克”和“霍内特”号鱼吉艇驱逐舰下水了,它们排水量240吨,艇速50公里/小时,装有4门舰炮和3座鱼雷发射管,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也是当时最快的军舰。此后,各国海军纷纷建造驱逐舰,并加大吨位,增强火力,提高续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20世纪初,装甲舰(即战列舰)的排水量持续增大,而比巡洋舰轻快的驱逐舰承担了原来由巡洋舰所担负的侦察,巡逻,护航的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潜艇的大量使用,而鱼雷艇的作用下降,于是驱逐舰更多地用来为舰队,船队进行护航和反潜。这期间驱逐舰的火力,航速,续航能力等性能不断提高,排水量也达到1000吨以上。(图)(英国60年代中期建造的“郡”级导弹驱逐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续得到加强的驱逐舰,除了执行反潜护航任务之外,还由于海军航空兵的崛起,较多地担负了舰队防空的任务。并且在支援岛岸作战,输送人员及物资,担任基地巡逻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多次参加舰队间的海战,有过杰出表现,因而被称为“海上多面手”。 50年代后,驱逐舰没有象战列舰,巡洋舰那样出现衰落,反而因其具有灵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备受各国海军的重视,迅速向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出现了反潜驱逐舰和防空驱逐舰的分工,驱逐舰的吨位也明显加大,大型驱逐舰排水量达到6000吨以上,相当于轻型巡洋舰。在一些驱逐舰上还配备了反潜直升机。 导弹驱逐舰-世界上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是美国于1953年建造的“米切尔”号驱逐舰,它的排水量为5200吨,装备“鞑靼人”防空导弹。最早装备反舰和反潜导弹的驱逐舰是美国于1958年下水的“孔茨”号导弹驱逐舰。 护卫舰是以舰炮,导弹,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为主要武器的中型或轻型军舰。它主要用于反潜和防空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护卫舰诞生于本世纪初。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舰艇曾多次闯入旅顺口俄国海军基地,对俄国舰艇进行了多次鱼雷,炮火袭击,并布放水雷,用沉船来堵塞港口,限制俄国舰队的行动。起初俄舰队巡逻,警戒港湾的任务由驱逐舰数量少,它本身还承担有其它任务,而改装的民用船战术,技术性能又很差,于是在日俄战争后,俄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用护卫舰。最初的护卫舰排水量小(400-600吨),火力弱小口径舰炮,抗风浪性差,航速低,只适合在近海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针对英,法等国的海上运输线展开了大规模的潜艇战。各国又建造了能够担负远洋护航反潜任务的护卫舰,新的护卫舰吨位,火力,续航性等方面都有了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展开了更猛烈的潜艇攻势,并且飞机也日益成为对舰队和运输船队的严重威协,这就使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其担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各国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护卫舰,仅英,美,法,德,意5国就建造护卫舰达1800艘之多。护卫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防空,护航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参加机动编队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这期间的护卫舰满载排水已达800-1300吨,装备76-127毫米舰炮2-3门,高射机关炮8-10门,并装备了鱼雷,水雷,深水雷达,声纳等。 50年代后,护卫舰的发展趋势与驱逐舰相类似,向着大型化,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有专用的防空,反潜,雷达警戒护卫舰的分工,一些护卫舰上还载有反潜直升机。现代护卫舰与驱逐舰的区分并不明显,只是前者在吨位,火力,续航能力上稍逊于后者,甚至一些国家的大型护卫舰在这些方面还强于某些驱逐舰。目前的护卫舰排水量一般在1500-4000吨,少数达5000吨以上。 。
热心网友
驱逐舰的发展史 太详细了,所以没法弄上来。不便之处还请见量!护卫舰护卫舰是以导弹、火炮和反潜鱼雷等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近海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早在16~17世纪,人们就把三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18世纪,法国建造了双层甲板的三桅轻型护卫舰;英国建造了第一艘排水量671吨的“南安普敦”号护卫舰,装备火炮32门;美国建造了第一艘护卫舰“合众国”号,装火炮74门。19世纪中期以后,蒸汽机开始装舰使用,使护卫舰的排水量有所增大,航速也有很大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横行海上,对协约国舰船形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英、法、俄、美等国开始大批量建造护卫舰,为海上运输船队护航。当时英国建造的护卫舰已达1000吨以上,航速16节,具有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采取“狼群”战术,又使盟国舰船连连受挫,为了保卫海上交通线畅通无阻,各国海军又开始大力发展护卫舰,战争中共建2000余艘,其中仅美国就建造了565艘,英、美、法、德、意五国建造的护卫舰就达1800艘。英国护卫舰当时已达1500余吨,航速18~20节,具有较强的防空和反潜能力,续航力也有很大提高。二次大战以后,护卫舰除主要为大型舰艇护航外,绝大多数国家都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70年代以后,护卫舰开始装备导弹和直升机,因此出现了导弹护卫舰的概念。同时,为了满足第三世界国家200海里的经济区内护渔护航及巡逻警戒的需求,还发展了一种小型护卫舰,排水量在1000吨左右,武器以导弹为主。此外,还有一种吨位更小,通常只有几十至几百吨的护卫艇,用于沿海或江河巡逻警戒。现代导弹护卫舰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满载排水量一般为2000~4000吨,个别已达4900吨,航速30~35节,续航力4000~7500海里。主要武器是导弹、鱼雷、火炮等,一般均可携1~2架反潜直升机。根据武器配备情况及所执行任务的不同,护卫舰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防空型、反潜型、反舰型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护卫舰是英国的22型“大力”级护卫舰的第3批舰,达4900吨,比一般驱逐舰还要大。“大力”级装有8枚“鱼叉”反舰导弹、1座115毫米主炮、4座30毫米防空炮和1套“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此外,还装有2座六联装“海狼”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和2架“海王”反潜直升机。航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