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卖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有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为唯一的一面明镜喝彩溺于染缸一样的社会,大多起初如白坯的灵魂似乎已经丧失对于种种生活法则操纵蹂躏的抵抗能力。因而在面对整冠清衣的头等大事上,“十镜九昏”局面的出现,尽管让人觉得无奈,却有时不得不接受。可我们还是要为那唯一的一面明镜喝彩!?i?i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合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贤哲们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持杆不顾来访的楚国大夫,槁项黄馘又何妨——因而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在那墨色深夜中,唯一一棵留得固守月亮的树方始你我怆然止步,涕湿前襟。可是面对“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的质问,屈原只是留下《怀沙》,便怀石投江。《史记》有曰:“自屈原沉汨罗江百后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历朝历代,多少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骨鲠之臣临湘水而扼腕,为屈子嗟叹长啸者又岂只贾谊?可是陶潜甘心采菊东篱下,遁入山林闲听犬吠鸡鸣,倚观远村墟烟——方才在他终老之时为自己留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朴素的评价也了无遗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境界几多感人。人心不古,我们无法期待太多;圣人难寻,我们只能拥有一面明镜。先哲们或遭受冷言冷语,或背着国恨家仇,然而他们毅然将这明镜传之后辈,后继之士也依然有无数愿为传承这面宝镜而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只有这唯一的一面明镜能够代表在烈火中灼烧不化、在钢铁中铸就不屈的中国的精神:这种置身于渣滓却岿然不倒的精神;坚守于自己信念宁可违背众生步伐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是激进的,也可以是冷静的,可以是溢于言表的,也可深藏于内心。而最重要的是,这面镜子虽然脆弱,即使在没有支柱的情况下它竟也能被一双双颤颤微微的手战战兢兢传递,在这数千年的变幻中,它依然一尘不染,且愈见清亮。明镜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旅行,太史公忍辱负重,史家绝唱亘古不衰;睢园绿竹不再,《兰亭集序》长存;内奸外贼无法动摇岳鹏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复国之心;明成祖的功业遮盖不了被他诛了十族的方孝孺带着血泪的忠耿;国民党特务的枪口打得倒李公朴、闻一多,却无法阻挡更多带着满腔仇恨跃起来的铮铮铁骨;巴金溘然长逝,讲真话的时代还在继续……为那唯一的一面明镜喝彩,也为脆弱亦坚强的中国精神喝彩!
热心网友
我不想给你打分,我还是给你点建议吧.你如果这样写作文,并且你的字也写的漂亮的话,我认为可以拿高一点的分.你的不足是我看完了,就象在听人喊口号似的,没留下印象.我不知道你会不会讲故事,建议你多看看小说类的书和杂志.写点记叙文.10年前我的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想把字练好,那就练文.举个例子,也就是说你给不同的人,都将一个小故事分10遍讲给他们听,而且他们还久听不厌的话,你的作文也可以啦.
热心网友
46,中上水平,但缺乏创新的观点!
热心网友
作者的思路开阔,古往今来的先哲贤人事迹被信手拈来,例证的力度得以大大加强。尤为可贵的是,本文的事例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有一条线索(中国精神)贯穿其中,使全文得如珠链般熠熠生辉。感觉不足的是,全文尚缺少“今日‘明镜’何所用”部分,不免让人感觉作者一心在赞颂前人,而缺乏面向未来之眼光。尽管如此,本文仍属一类文之列,可判50分以上。
热心网友
文章确实有点点偏,但很有文采,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写文章思路一定要正要宽,这样才能的高分懂么,继续努力。73(80满分)下面告诉你如何写好文章,一定要重视阿
热心网友
45
热心网友
有写偏题啊,语言流畅,事例丰富。如果给高考分,我给你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