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

热心网友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热心网友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热心网友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热心网友

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难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不再赘述。下面是对对联更详细的讲解:一、对联简介: 对联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是货真价实的“别无分店,独此一家。” 不仅如此,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无不对其另眼高看、青睐有加。古有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单联征对、三难情郎;今有巴蜀鬼才魏明伦万元求联、发难文坛。山河古迹无联则不能言胜,洞房花烛无对乃难以融融。 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工精巧;或悼或贺;或斥歪,或颂正。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长至数百言,短至无一字。 既有如此奇妙的一方花海,又岂能不亲睹其芳,亲品其香,以怡情阅性,游目骋怀? 二、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难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不再赘述。 三、对联的类别:一、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郑板桥)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 二、挽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挽蒲松龄)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陈毅挽鲁迅)三、春联绿柳舒眉欢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四、婚联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五、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 六、巧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明代才子解缙作) 抓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郑板桥) 四、对联的创作: 对联的创作,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字数相等、没有重字,并且下联要用平声结尾,以取得余韵悠长的效果。 按对联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串对 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章太炎讽慈喜太后七十岁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二、正对 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例如邓石如碧山书屋的一幅对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三、反对 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例如,某樵夫为其岳父祝寿,请一学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称得高高、把自己说得低低的对联: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头做寿;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此外,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一、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1、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2、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二、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1、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2、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3、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三、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1、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2、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四、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2、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晓岚对)五、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1、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六、反诘格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1、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五、对联欣赏寒儒素描一伤心夜雨,蕉窗点寒灯半盏,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风,桂院剩秃笔一枝,为举家谋柴米油盐二耀武扬威,隔窗子怒门斗两眼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 (注:“门斗”,守门人。) 杭州岳飞墓联一(松江女史题)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二(阮元讽秦桧夫妻跪像)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三(今人戏拟)哼!贱妇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来彩电?嗤!莽夫谬矣,是我亲缝绿帽,始得乌纱!四(吴迈题)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五(彭玉麟题)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六[清]秦涧泉题人从宋后羞名桧我至墓前愧姓秦  武侯祠一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二[清]赵藩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本联说七擒孟获)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本联说马谡被斩) 厦门郑成功祠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潮安韩愈庙天意启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广州文天祥祠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温州文天祥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当涂采石矶太白楼其一[清]黄琴士题侍金銮,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甚么仙,说甚么狂,说甚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空地阔,试凭栏远望,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其二谗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其三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其四如何邀月问天,想是平生知己少只可以诗下酒 ,懒开醉眼看人忙其五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啸傲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感恕,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长沙三闾大夫祠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闾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济南辛弃疾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热心网友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热心网友

对联是一种高级的文字游戏,学问越多越会玩。哈哈~~~

热心网友

对着联的联,就叫对联,哈哈哈哈!~~~~~

热心网友

避邪的桃符

热心网友

我提供的共享资料里有<对联的源流与发展>,欢迎下载.

热心网友

对联儿是中国民族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对联儿始于五代。《蜀(木+寿)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且最规范的对联儿。既然有了记载,那末在此之前肯定已经有了一段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是其内容尚不那麽规范而已。到了五代时,人们已经汲取了我国古典诗文“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的对偶修辞方法,从而使对联儿内容基本定型。而前文提到的“桃符”,就是民俗中的门神。联系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反映出的中国的这种民俗,就可以得出结论:对联儿的形式来自中国的民俗,而对联儿的内容,则是脱胎于中国民族文学(或更确切的讲是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