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有一节:“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这段的大意是否是认同宗教的社会价值?如果是这样的话,虽然儒家自己“不语怪力乱神”,而实际上却认为人们应该信仰宗教?其目的是否是使儒学在任何宗教社会都可以融洽而适应,从而教化那信仰不同宗教的民众。也许我对这一段的理解有误,您怎样解读这段?
热心网友
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我的看法不一定准确。儒家的学说体系中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和先秦诸子百家不太一样。孔子是明确反对鬼神的,但又提出“神道设教”的著名命题,即尊重百姓的宗教信仰,并根据信仰设立祭祀的方式。后来这个观点作为国家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有人说这是儒家矛盾的地方,但我认为这是儒家在宗教理论问题上非常彻底的表现。这要和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有联系。中国商朝应该是政教合一的,强调“君权神授”。但周朝推翻商朝以后,在权利来源的解释上就遇到了矛盾。神为什么今天把权力授给商,明天又给周呢。因此周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即君权的最终决定者是民而不是神。这样中国自周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会主流。孔子全盘继承了周的民本思想,同时也就接受了周对神的观点。但孔子对宗教确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社会的稳定需要宗教,特别是人的精神方面需要终极关怀,而这种终极关怀之一就是宗教。请注意孔子不是把宗教作为唯一的终极关怀。因此他提出了“神道设教”的观点。这是孔子比较彻底的一点。也是对周民本思想有所发展的一个方面。儒家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最积极的意义就是,既然是“神道设教”,就没有唯一的神,也没有谁高谁低,都可以平等对待。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儒家给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间。顺便补充一点,在前几年国外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各种宗教都一致赞同的原则是孔子的观点。而各种宗教提出的自己的原则都不为别的宗教所赞同。因此最后的大会宣言只提出了一条人类交往的原则。这条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这对您的看法有参考。。
热心网友
中国自古就是个多神论国家,从没有过统一的国家宗教,儒家思想也受此影响.比如,古人有时信佛有时信道,入世讲儒家,出世讲道家.也只有在中国的小说里才能看到,两种宗教和平共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