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家庭成功理财的必备条件 作者:本站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21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要在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中,掌握好投资工具,把握市场脉搏,对冲市场风险,赢得可观的收益,都是有条件的。其中的一些条件还是必备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 家庭投资理财的障碍 家庭投资理财能不能获利?回答是肯定的,能够获利。 既然如此,那么,一些人为什么始终没有涉足这个领域?一些人即使涉足,在这个市场打了几个转,为何又退了回去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复杂,但基本原因有三条: 没有或不愿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居于主要地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一个人从择业到终老,他始终关注的只是他所工作的单位,而无须对外部的世界作更多的了解。即使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一些人仍然对新鲜的观念、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世界不闻不问或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样的环境和生存背景下,一些人很自然地没有接触或不愿意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对投资理论、投资工具、投资计划、投资市场、投资战略、投资技巧、投资风险等不愿了解,更没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甚至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出现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在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其中,偷懒就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偷懒,其实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正常的工作和劳动中,偷懒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偷懒的欲望和需求,人类又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偷懒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比如,人类为了在空间移动上偷懒,不但发明了自行车,还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不背偷懒的恶名,坚持爬山涉水,而拒绝骑自行车或乘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又比如,照相原本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复杂的技术。如果谁想掌握这门技术,谁就得花时间去学习,而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于是,在较长的时间里,把玩照相机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自从“傻瓜”照相机问世后,玩摄影的人就多了。 再比如,市场一致看好的电子商务,为何在目前并没有业内人士预期的那么有市场。这其中除了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支付安全、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健全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试想一下,普通老百姓会不会为了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购物便利,而专门到电脑学校去参加既枯燥、又复杂的电脑培训呢?可以这么讲,只有当家用电脑从高附加值商品进入一般消费品的行列,特别是“傻瓜化”后,我们才能说,以普通百姓为消费对象的电子商务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 在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奇妙的现象。“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既认为偷懒是人的本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上帝”又留了一手,他不能容忍人性的完全懒惰。为此,他为人类悄悄地设置了一个绝妙无比的“防火墙”:吃饭和排泻。人经过奋斗或继承遗产,其中一小部分人可以从脑力或体力上基本偷懒。比如一个亿万富翁的独生子,如果他不再考虑他的子孙也富有的问题,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那么,世界上的很多事,他都可以偷懒。不愿走路,既可请人背,也可使用各种代步工具。自己动手洗澡感到很辛苦,可以请人帮忙洗;自己懒得接电话,可以不接或雇人接。但是,不管他有多少美元、黄金、白银,也不管他是皇帝、总统、教授,还是一介草民,吃饭和排泻总是要“亲自”来的。其实,只要是人,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选择。选择什么?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痛苦与快乐。人,每天都要主动地积极地吃饭。能不能不吃而使生命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延续呢?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下,完全能够做到。无非是请医护人员通过输液补充一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然而,输液没有吃饭来得舒服,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快乐。于是,人们不愿意去偷这个“懒”,因为,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人,总要“亲自”排泻。能不能不“亲自”排泻呢?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其代价是:更为痛苦的排泻系统改造。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本可以通过运用家庭积蓄来实现投资获利的人,为什么“见利忘利”呢?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一锤定终身。”由于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长期生活、工作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如果他没有感觉到收入减少和失业的风险,又没有升迁或超越其他同事涨工资的欲望和可能,也不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么,他不但不会对从事本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不间断地学习,更不会对其他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感兴趣。问题的实质是这些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错,不会有任何风险。于是在学习和偷懒之间,选择了偷懒。 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人下岗后就手足无措,感到天马上就要坍塌下来了;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习惯于“同志们:……”的领导,在“两分钟谈话,一张退休证”到来后,饭不思、茶不想、睡难眠,不知如何打发光阴;正是由于这种选择,一些长期清正廉洁而又大权在握的人,在自己人格和尊严最需要呵护的关键时刻,感到自己在财富的积累上“吃了亏”,于是做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选择——不当获利。但其成本却是自由,甚至是生命。这就是著名的“59现象”。 缺乏必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为自己的生活作一些设计,但就是舍不得付诸行动。有时兴趣一来,计划搞了一大套,但兴趣一过,这些计划又束之高阁了。也有一些人,在对投资工具知之甚少,对市场了解甚少,在准备工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入市。也有的人听到别人在某个市场赚了钱,就眼睛红了,也怀揣一大沓票子,一个猛子扎到市场。这些人,初始时如果碰上运气,赚了一把,但从此赌瘾更盛,人也更狂,不管是自家的钱、别人的钱,凡是能够拿到手的钱,统揽起来,仿佛自己就是神奇高手、常胜将军。直到有一天市场狂泻,不但投入的钱血本无归,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到那时才恶狠狠地面对自己的手,恨不得砍下来才解恨。在这些人中,有的运气不好,进场就遇到市价下跌,连瘾都没来得及过一把,资产就大幅缩水,从此看见这个市场就恼火。当然,实践经验也就不是一种必备的生活需求了。 缺乏本钱特别是现金 投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个原则: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绝对收益额往往是与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 打个最浅显的比喻,李四对股票操作很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某一个时点,经市场分析和研究后,李四认为某种股票很有升值潜力,他用自己在证券公司账户上的全部资金1万元购买了500股每股市价为20元的股票。10天后,这只股票连续来了4个涨停板。李四见好就收,全部抛出,那么他在14天内获毛利4641元,扣除印花税和交易佣金,获纯利4000多元,投资收益率为40%左右。倘若他投入的是10万元或100万元,即使投资收益率没有发生变化,他可获纯利4万元或40万元。而40万元就意味着他在14天内赚了1辆中高档小轿车。 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散户股民,问他购买了多少股票,听到的答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4000元买了200股。即使运气来了,偶尔碰上一、两个涨停板,这4000元成本投入,其收益也难以抵消那旷日持久等待而支付的费用成本,也许在这期待的几个月或半年中,其获利连交通费和盒饭钱都不够。 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影响家庭投资的障碍因素后,要寻求超越这种障碍的办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了。 实现投资知识的原始积累 投资是一种以知本为基础的智能型经济活动。它要求进入这个市场的人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包括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各种投资工具的自身优势和不足,掌握各个市场独特的运行规律以及各投资品种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各种投资技巧等。 正确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 投资要入门,理论必先行。 说到理论,有人就觉得很深奥、很难懂,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其实,学习任何理论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另一种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前者是为了玄耀理论的光芒,让人搞得不明不白,以显示水平和理论的高深。后者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概括出来,让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成天都忙得不得了,“敬业”精神不敢不恭维,一件找两三个部门的专家简单合计一下就可以定下的事情,非得召开若干次会议“民主”一下。不但搞得自己异常“敬业”,也使别人都来尽情享受“敬业”的光环。 我们学习投资理论,需要的不是“敬业”的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效益。比如,投资股票的理论纵有千条万条,但最基本的是两条: (1)每只股票的价值,最终都是由这只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所决定的。公司效益好,股东才会得利多;公司发生亏损,股票的价值最终会出现缩水;公司破产了,每位股东都只能按持股比例来分享那清算资产的价值。 (2)股票市场具有投机性,有涨有跌。当股票市场持续狂涨,一路飘红时,泡沫产生,伴随的风险也会陡然加大。到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即股票的价值被严重高估或透支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等获利盘就会回吐套现。这时市场股价将一泻千里。反之,市场股票指数持续下跌,并在底部区域持续盘整,这时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了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场将出现转机。这种市场的运行规律,用比较时髦的语句表述就是: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希望中破灭。 。

热心网友

家庭成功理财的必备条件作者:本站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21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要在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中,掌握好投资工具,把握市场脉搏,对冲市场风险,赢得可观的收益,都是有条件的。其中的一些条件还是必备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家庭投资理财的障碍家庭投资理财能不能获利?回答是肯定的,能够获利。既然如此,那么,一些人为什么始终没有涉足这个领域?一些人即使涉足,在这个市场打了几个转,为何又退了回去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复杂,但基本原因有三条:没有或不愿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居于主要地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一个人从择业到终老,他始终关注的只是他所工作的单位,而无须对外部的世界作更多的了解。即使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一些人仍然对新鲜的观念、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世界不闻不问或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样的环境和生存背景下,一些人很自然地没有接触或不愿意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对投资理论、投资工具、投资计划、投资市场、投资战略、投资技巧、投资风险等不愿了解,更没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甚至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出现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在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其中,偷懒就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偷懒,其实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正常的工作和劳动中,偷懒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偷懒的欲望和需求,人类又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偷懒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比如,人类为了在空间移动上偷懒,不但发明了自行车,还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不背偷懒的恶名,坚持爬山涉水,而拒绝骑自行车或乘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又比如,照相原本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复杂的技术。如果谁想掌握这门技术,谁就得花时间去学习,而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于是,在较长的时间里,把玩照相机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自从“傻瓜”照相机问世后,玩摄影的人就多了。再比如,市场一致看好的电子商务,为何在目前并没有业内人士预期的那么有市场。这其中除了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支付安全、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健全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试想一下,普通老百姓会不会为了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购物便利,而专门到电脑学校去参加既枯燥、又复杂的电脑培训呢?可以这么讲,只有当家用电脑从高附加值商品进入一般消费品的行列,特别是“傻瓜化”后,我们才能说,以普通百姓为消费对象的电子商务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奇妙的现象。“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既认为偷懒是人的本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上帝”又留了一手,他不能容忍人性的完全懒惰。为此,他为人类悄悄地设置了一个绝妙无比的“防火墙”:吃饭和排泻。人经过奋斗或继承遗产,其中一小部分人可以从脑力或体力上基本偷懒。比如一个亿万富翁的独生子,如果他不再考虑他的子孙也富有的问题,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那么,世界上的很多事,他都可以偷懒。不愿走路,既可请人背,也可使用各种代步工具。自己动手洗澡感到很辛苦,可以请人帮忙洗;自己懒得接电话,可以不接或雇人接。但是,不管他有多少美元、黄金、白银,也不管他是皇帝、总统、教授,还是一介草民,吃饭和排泻总是要“亲自”来的。其实,只要是人,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选择。选择什么?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痛苦与快乐。人,每天都要主动地积极地吃饭。能不能不吃而使生命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延续呢?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下,完全能够做到。无非是请医护人员通过输液补充一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然而,输液没有吃饭来得舒服,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快乐。于是,人们不愿意去偷这个“懒”,因为,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人,总要“亲自”排泻。能不能不“亲自”排泻呢?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其代价是:更为痛苦的排泻系统改造。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本可以通过运用家庭积蓄来实现投资获利的人,为什么“见利忘利”呢?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一锤定终身。”由于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长期生活、工作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如果他没有感觉到收入减少和失业的风险,又没有升迁或超越其他同事涨工资的欲望和可能,也不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么,他不但不会对从事本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不间断地学习,更不会对其他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感兴趣。问题的实质是这些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错,不会有任何风险。于是在学习和偷懒之间,选择了偷懒。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人下岗后就手足无措,感到天马上就要坍塌下来了;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习惯于“同志们:……”的领导,在“两分钟谈话,一张退休证”到来后,饭不思、茶不想、睡难眠,不知如何打发光阴;正是由于这种选择,一些长期清正廉洁而又大权在握的人,在自己人格和尊严最需要呵护的关键时刻,感到自己在财富的积累上“吃了亏”,于是做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选择——不当获利。但其成本却是自由,甚至是生命。这就是著名的“59现象”。缺乏必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为自己的生活作一些设计,但就是舍不得付诸行动。有时兴趣一来,计划搞了一大套,但兴趣一过,这些计划又束之高阁了。也有一些人,在对投资工具知之甚少,对市场了解甚少,在准备工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入市。也有的人听到别人在某个市场赚了钱,就眼睛红了,也怀揣一大沓票子,一个猛子扎到市场。这些人,初始时如果碰上运气,赚了一把,但从此赌瘾更盛,人也更狂,不管是自家的钱、别人的钱,凡是能够拿到手的钱,统揽起来,仿佛自己就是神奇高手、常胜将军。直到有一天市场狂泻,不但投入的钱血本无归,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到那时才恶狠狠地面对自己的手,恨不得砍下来才解恨。在这些人中,有的运气不好,进场就遇到市价下跌,连瘾都没来得及过一把,资产就大幅缩水,从此看见这个市场就恼火。当然,实践经验也就不是一种必备的生活需求了。缺乏本钱特别是现金投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个原则: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绝对收益额往往是与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打个最浅显的比喻,李四对股票操作很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某一个时点,经市场分析和研究后,李四认为某种股票很有升值潜力,他用自己在证券公司账户上的全部资金1万元购买了500股每股市价为20元的股票。10天后,这只股票连续来了4个涨停板。李四见好就收,全部抛出,那么他在14天内获毛利4641元,扣除印花税和交易佣金,获纯利4000多元,投资收益率为40%左右。倘若他投入的是10万元或100万元,即使投资收益率没有发生变化,他可获纯利4万元或40万元。而40万元就意味着他在14天内赚了1辆中高档小轿车。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散户股民,问他购买了多少股票,听到的答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4000元买了200股。即使运气来了,偶尔碰上一、两个涨停板,这4000元成本投入,其收益也难以抵消那旷日持久等待而支付的费用成本,也许在这期待的几个月或半年中,其获利连交通费和盒饭钱都不够。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影响家庭投资的障碍因素后,要寻求超越这种障碍的办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实现投资知识的原始积累投资是一种以知本为基础的智能型经济活动。它要求进入这个市场的人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包括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各种投资工具的自身优势和不足,掌握各个市场独特的运行规律以及各投资品种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各种投资技巧等。正确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 投资要入门,理论必先行。说到理论,有人就觉得很深奥、很难懂,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其实,学习任何理论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另一种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前者是为了玄耀理论的光芒,让人搞得不明不白,以显示水平和理论的高深。后者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概括出来,让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成天都忙得不得了,“敬业”精神不敢不恭维,一件找两三个部门的专家简单合计一下就可以定下的事情,非得召开若干次会议“民主”一下。不但搞得自己异常“敬业”,也使别人都来尽情享受“敬业”的光环。我们学习投资理论,需要的不是“敬业”的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效益。比如,投资股票的理论纵有千条万条,但最基本的是两条:(1)每只股票的价值,最终都是由这只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所决定的。公司效益好,股东才会得利多;公司发生亏损,股票的价值最终会出现缩水;公司破产了,每位股东都只能按持股比例来分享那清算资产的价值。(2)股票市场具有投机性,有涨有跌。当股票市场持续狂涨,一路飘红时,泡沫产生,伴随的风险也会陡然加大。到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即股票的价值被严重高估或透支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等获利盘就会回吐套现。这时市场股价将一泻千里。反之,市场股票指数持续下跌,并在底部区域持续盘整,这时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了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场将出现转机。这种市场的运行规律,用比较时髦的语句表述就是: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希望中破灭。。

热心网友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要在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中,掌握好投资工具,把握市场脉搏,对冲市场风险,赢得可观的收益,都是有条件的。其中的一些条件还是必备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家庭投资理财的障碍家庭投资理财能不能获利?回答是肯定的,能够获利。既然如此,那么,一些人为什么始终没有涉足这个领域?一些人即使涉足,在这个市场打了几个转,为何又退了回去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复杂,但基本原因有三条:没有或不愿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居于主要地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一个人从择业到终老,他始终关注的只是他所工作的单位,而无须对外部的世界作更多的了解。即使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一些人仍然对新鲜的观念、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世界不闻不问或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样的环境和生存背景下,一些人很自然地没有接触或不愿意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对投资理论、投资工具、投资计划、投资市场、投资战略、投资技巧、投资风险等不愿了解,更没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甚至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出现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在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其中,偷懒就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偷懒,其实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正常的工作和劳动中,偷懒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偷懒的欲望和需求,人类又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偷懒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比如,人类为了在空间移动上偷懒,不但发明了自行车,还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不背偷懒的恶名,坚持爬山涉水,而拒绝骑自行车或乘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又比如,照相原本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复杂的技术。如果谁想掌握这门技术,谁就得花时间去学习,而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于是,在较长的时间里,把玩照相机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自从“傻瓜”照相机问世后,玩摄影的人就多了。再比如,市场一致看好的电子商务,为何在目前并没有业内人士预期的那么有市场。这其中除了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支付安全、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健全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试想一下,普通老百姓会不会为了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购物便利,而专门到电脑学校去参加既枯燥、又复杂的电脑培训呢?可以这么讲,只有当家用电脑从高附加值商品进入一般消费品的行列,特别是“傻瓜化”后,我们才能说,以普通百姓为消费对象的电子商务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奇妙的现象。“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既认为偷懒是人的本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上帝”又留了一手,他不能容忍人性的完全懒惰。为此,他为人类悄悄地设置了一个绝妙无比的“防火墙”:吃饭和排泻。人经过奋斗或继承遗产,其中一小部分人可以从脑力或体力上基本偷懒。比如一个亿万富翁的独生子,如果他不再考虑他的子孙也富有的问题,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那么,世界上的很多事,他都可以偷懒。不愿走路,既可请人背,也可使用各种代步工具。自己动手洗澡感到很辛苦,可以请人帮忙洗;自己懒得接电话,可以不接或雇人接。但是,不管他有多少美元、黄金、白银,也不管他是皇帝、总统、教授,还是一介草民,吃饭和排泻总是要“亲自”来的。其实,只要是人,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选择。选择什么?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痛苦与快乐。人,每天都要主动地积极地吃饭。能不能不吃而使生命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延续呢?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下,完全能够做到。无非是请医护人员通过输液补充一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然而,输液没有吃饭来得舒服,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快乐。于是,人们不愿意去偷这个“懒”,因为,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人,总要“亲自”排泻。能不能不“亲自”排泻呢?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其代价是:更为痛苦的排泻系统改造。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本可以通过运用家庭积蓄来实现投资获利的人,为什么“见利忘利”呢?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一锤定终身。”由于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长期生活、工作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如果他没有感觉到收入减少和失业的风险,又没有升迁或超越其他同事涨工资的欲望和可能,也不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么,他不但不会对从事本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不间断地学习,更不会对其他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感兴趣。问题的实质是这些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错,不会有任何风险。于是在学习和偷懒之间,选择了偷懒。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人下岗后就手足无措,感到天马上就要坍塌下来了;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习惯于“同志们:……”的领导,在“两分钟谈话,一张退休证”到来后,饭不思、茶不想、睡难眠,不知如何打发光阴;正是由于这种选择,一些长期清正廉洁而又大权在握的人,在自己人格和尊严最需要呵护的关键时刻,感到自己在财富的积累上“吃了亏”,于是做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选择——不当获利。但其成本却是自由,甚至是生命。这就是著名的“59现象”。缺乏必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为自己的生活作一些设计,但就是舍不得付诸行动。有时兴趣一来,计划搞了一大套,但兴趣一过,这些计划又束之高阁了。也有一些人,在对投资工具知之甚少,对市场了解甚少,在准备工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入市。也有的人听到别人在某个市场赚了钱,就眼睛红了,也怀揣一大沓票子,一个猛子扎到市场。这些人,初始时如果碰上运气,赚了一把,但从此赌瘾更盛,人也更狂,不管是自家的钱、别人的钱,凡是能够拿到手的钱,统揽起来,仿佛自己就是神奇高手、常胜将军。直到有一天市场狂泻,不但投入的钱血本无归,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到那时才恶狠狠地面对自己的手,恨不得砍下来才解恨。在这些人中,有的运气不好,进场就遇到市价下跌,连瘾都没来得及过一把,资产就大幅缩水,从此看见这个市场就恼火。当然,实践经验也就不是一种必备的生活需求了。缺乏本钱特别是现金投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个原则: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绝对收益额往往是与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打个最浅显的比喻,李四对股票操作很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某一个时点,经市场分析和研究后,李四认为某种股票很有升值潜力,他用自己在证券公司账户上的全部资金1万元购买了500股每股市价为20元的股票。10天后,这只股票连续来了4个涨停板。李四见好就收,全部抛出,那么他在14天内获毛利4641元,扣除印花税和交易佣金,获纯利4000多元,投资收益率为40%左右。倘若他投入的是10万元或100万元,即使投资收益率没有发生变化,他可获纯利4万元或40万元。而40万元就意味着他在14天内赚了1辆中高档小轿车。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散户股民,问他购买了多少股票,听到的答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4000元买了200股。即使运气来了,偶尔碰上一、两个涨停板,这4000元成本投入,其收益也难以抵消那旷日持久等待而支付的费用成本,也许在这期待的几个月或半年中,其获利连交通费和盒饭钱都不够。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影响家庭投资的障碍因素后,要寻求超越这种障碍的办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实现投资知识的原始积累投资是一种以知本为基础的智能型经济活动。它要求进入这个市场的人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包括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各种投资工具的自身优势和不足,掌握各个市场独特的运行规律以及各投资品种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各种投资技巧等。正确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 投资要入门,理论必先行。说到理论,有人就觉得很深奥、很难懂,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其实,学习任何理论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另一种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前者是为了玄耀理论的光芒,让人搞得不明不白,以显示水平和理论的高深。后者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概括出来,让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成天都忙得不得了,“敬业”精神不敢不恭维,一件找两三个部门的专家简单合计一下就可以定下的事情,非得召开若干次会议“民主”一下。不但搞得自己异常“敬业”,也使别人都来尽情享受“敬业”的光环。我们学习投资理论,需要的不是“敬业”的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效益。比如,投资股票的理论纵有千条万条,但最基本的是两条:(1)每只股票的价值,最终都是由这只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所决定的。公司效益好,股东才会得利多;公司发生亏损,股票的价值最终会出现缩水;公司破产了,每位股东都只能按持股比例来分享那清算资产的价值。(2)股票市场具有投机性,有涨有跌。当股票市场持续狂涨,一路飘红时,泡沫产生,伴随的风险也会陡然加大。到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即股票的价值被严重高估或透支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等获利盘就会回吐套现。这时市场股价将一泻千里。反之,市场股票指数持续下跌,并在底部区域持续盘整,这时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了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场将出现转机。这种市场的运行规律,用比较时髦的语句表述就是: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希望中破灭。。

热心网友

有计划

热心网友

有计划

热心网友

家庭成功理财的必备条件作者:本站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21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学问。要在家庭投资理财的实践中,掌握好投资工具,把握市场脉搏,对冲市场风险,赢得可观的收益,都是有条件的。其中的一些条件还是必备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家庭投资理财的障碍家庭投资理财能不能获利?回答是肯定的,能够获利。既然如此,那么,一些人为什么始终没有涉足这个领域?一些人即使涉足,在这个市场打了几个转,为何又退了回去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复杂,但基本原因有三条:没有或不愿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居于主要地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一个人从择业到终老,他始终关注的只是他所工作的单位,而无须对外部的世界作更多的了解。即使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一些人仍然对新鲜的观念、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世界不闻不问或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样的环境和生存背景下,一些人很自然地没有接触或不愿意接触精彩纷呈的投资世界,对投资理论、投资工具、投资计划、投资市场、投资战略、投资技巧、投资风险等不愿了解,更没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甚至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出现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在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其中,偷懒就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偷懒,其实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正常的工作和劳动中,偷懒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偷懒的欲望和需求,人类又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偷懒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比如,人类为了在空间移动上偷懒,不但发明了自行车,还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不背偷懒的恶名,坚持爬山涉水,而拒绝骑自行车或乘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又比如,照相原本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复杂的技术。如果谁想掌握这门技术,谁就得花时间去学习,而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于是,在较长的时间里,把玩照相机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自从“傻瓜”照相机问世后,玩摄影的人就多了。再比如,市场一致看好的电子商务,为何在目前并没有业内人士预期的那么有市场。这其中除了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支付安全、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健全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试想一下,普通老百姓会不会为了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购物便利,而专门到电脑学校去参加既枯燥、又复杂的电脑培训呢?可以这么讲,只有当家用电脑从高附加值商品进入一般消费品的行列,特别是“傻瓜化”后,我们才能说,以普通百姓为消费对象的电子商务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奇妙的现象。“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既认为偷懒是人的本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上帝”又留了一手,他不能容忍人性的完全懒惰。为此,他为人类悄悄地设置了一个绝妙无比的“防火墙”:吃饭和排泻。人经过奋斗或继承遗产,其中一小部分人可以从脑力或体力上基本偷懒。比如一个亿万富翁的独生子,如果他不再考虑他的子孙也富有的问题,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那么,世界上的很多事,他都可以偷懒。不愿走路,既可请人背,也可使用各种代步工具。自己动手洗澡感到很辛苦,可以请人帮忙洗;自己懒得接电话,可以不接或雇人接。但是,不管他有多少美元、黄金、白银,也不管他是皇帝、总统、教授,还是一介草民,吃饭和排泻总是要“亲自”来的。其实,只要是人,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选择。选择什么?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痛苦与快乐。人,每天都要主动地积极地吃饭。能不能不吃而使生命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延续呢?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下,完全能够做到。无非是请医护人员通过输液补充一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然而,输液没有吃饭来得舒服,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快乐。于是,人们不愿意去偷这个“懒”,因为,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人,总要“亲自”排泻。能不能不“亲自”排泻呢?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其代价是:更为痛苦的排泻系统改造。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本可以通过运用家庭积蓄来实现投资获利的人,为什么“见利忘利”呢?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一锤定终身。”由于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长期生活、工作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如果他没有感觉到收入减少和失业的风险,又没有升迁或超越其他同事涨工资的欲望和可能,也不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么,他不但不会对从事本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不间断地学习,更不会对其他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感兴趣。问题的实质是这些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错,不会有任何风险。于是在学习和偷懒之间,选择了偷懒。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人下岗后就手足无措,感到天马上就要坍塌下来了;正是由于这种选择,很多习惯于“同志们:……”的领导,在“两分钟谈话,一张退休证”到来后,饭不思、茶不想、睡难眠,不知如何打发光阴;正是由于这种选择,一些长期清正廉洁而又大权在握的人,在自己人格和尊严最需要呵护的关键时刻,感到自己在财富的积累上“吃了亏”,于是做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选择——不当获利。但其成本却是自由,甚至是生命。这就是著名的“59现象”。缺乏必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为自己的生活作一些设计,但就是舍不得付诸行动。有时兴趣一来,计划搞了一大套,但兴趣一过,这些计划又束之高阁了。也有一些人,在对投资工具知之甚少,对市场了解甚少,在准备工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入市。也有的人听到别人在某个市场赚了钱,就眼睛红了,也怀揣一大沓票子,一个猛子扎到市场。这些人,初始时如果碰上运气,赚了一把,但从此赌瘾更盛,人也更狂,不管是自家的钱、别人的钱,凡是能够拿到手的钱,统揽起来,仿佛自己就是神奇高手、常胜将军。直到有一天市场狂泻,不但投入的钱血本无归,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到那时才恶狠狠地面对自己的手,恨不得砍下来才解恨。在这些人中,有的运气不好,进场就遇到市价下跌,连瘾都没来得及过一把,资产就大幅缩水,从此看见这个市场就恼火。当然,实践经验也就不是一种必备的生活需求了。缺乏本钱特别是现金投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个原则: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绝对收益额往往是与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打个最浅显的比喻,李四对股票操作很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某一个时点,经市场分析和研究后,李四认为某种股票很有升值潜力,他用自己在证券公司账户上的全部资金1万元购买了500股每股市价为20元的股票。10天后,这只股票连续来了4个涨停板。李四见好就收,全部抛出,那么他在14天内获毛利4641元,扣除印花税和交易佣金,获纯利4000多元,投资收益率为40%左右。倘若他投入的是10万元或100万元,即使投资收益率没有发生变化,他可获纯利4万元或40万元。而40万元就意味着他在14天内赚了1辆中高档小轿车。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散户股民,问他购买了多少股票,听到的答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4000元买了200股。即使运气来了,偶尔碰上一、两个涨停板,这4000元成本投入,其收益也难以抵消那旷日持久等待而支付的费用成本,也许在这期待的几个月或半年中,其获利连交通费和盒饭钱都不够。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影响家庭投资的障碍因素后,要寻求超越这种障碍的办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实现投资知识的原始积累投资是一种以知本为基础的智能型经济活动。它要求进入这个市场的人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包括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各种投资工具的自身优势和不足,掌握各个市场独特的运行规律以及各投资品种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各种投资技巧等。正确了解投资的基本理论 投资要入门,理论必先行。说到理论,有人就觉得很深奥、很难懂,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其实,学习任何理论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另一种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前者是为了玄耀理论的光芒,让人搞得不明不白,以显示水平和理论的高深。后者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概括出来,让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成天都忙得不得了,“敬业”精神不敢不恭维,一件找两三个部门的专家简单合计一下就可以定下的事情,非得召开若干次会议“民主”一下。不但搞得自己异常“敬业”,也使别人都来尽情享受“敬业”的光环。我们学习投资理论,需要的不是“敬业”的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效益。比如,投资股票的理论纵有千条万条,但最基本的是两条:(1)每只股票的价值,最终都是由这只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所决定的。公司效益好,股东才会得利多;公司发生亏损,股票的价值最终会出现缩水;公司破产了,每位股东都只能按持股比例来分享那清算资产的价值。(2)股票市场具有投机性,有涨有跌。当股票市场持续狂涨,一路飘红时,泡沫产生,伴随的风险也会陡然加大。到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即股票的价值被严重高估或透支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等获利盘就会回吐套现。这时市场股价将一泻千里。反之,市场股票指数持续下跌,并在底部区域持续盘整,这时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了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场将出现转机。这种市场的运行规律,用比较时髦的语句表述就是: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在希望中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