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水域 既“三河三湖”以及黄河水域、长江水域全国要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安徽省各占一个,而且淮河、巢湖流域工业废水实现达标排放的任务十分紧迫、艰巨。为此,安徽省采取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相继打了“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是从1994年开始的淮河治污大会战。这次战役对全省308家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关闭了淮河和巢湖流域244家年产5000吨以下造纸厂的化学制浆设备;关停了757家“15种”(包括小造纸厂)污染严重的小企业。1997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废水实现达标排放。 第二大战役是治理巢湖水污染。当淮河治污初战告捷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将全省环保工作中心转移到巢湖治理上来,作出了向巢湖污染宣战的重大决策。省政府成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拨出150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1998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为巢湖治污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由于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巢湖流域109家重点污染企业99%在1999年底实现达标排放。 第三战役是在“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实现全省所有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它关系到2000年环保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战。其涉及面之宽,工程量之大,投资之高,在本省环保史上是空前的。省委、省政府在借鉴和完善治理淮河、巢湖这次会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治理、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治污资金33亿元,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全面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截至2000年底,全省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995年的水平以下,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9。31%,合肥市按功能区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较好地完成了“九五”环保工作任务。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全省COD、二氧化硫分别削减2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长江酸雨控制区内城市环境空气中SO2浓度达到国家标准。全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重点水域和主要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淮河干流水质由1996年五类提高到三四类,巢湖湖区水质保持稳定,达到四五类,合肥市空气质量为二级,状况良好,地面水质基本上符合规定标准。 “一控双达标”拉动了该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整治步伐。按计划,安徽省淮河流域拟兴建1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117万吨/日,目前已有9家正在建设中,1家即将开工,8家正在积极准备。巢湖流域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废水15万吨的一期工程已投产运行,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二期工程及日处理污水6万吨的巢湖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竣工。合肥市为提高城市环境功能区达标档次,在狠抓点源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还大力实施河道整治、集中供热、燃气、绿化等一大批重点环境工程;投资6。87亿对南淝河进行疏浚、清淤、污水截流、依水造景,使昔日的“龙须沟”成为环绕市区的水上风景线。 “一控双达标”促进了安徽省环境保护步入法制轨道,提高了全民环保意识。省人大在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法规、加强地方环保立法的同时,逐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和督查频次。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规范了达标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在实施“一控双达标”过程中,该省舆论监督贯穿始终,广泛宣传环保法规和环境知识,从而增强了领导干部和企业保护环境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全民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