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然而灰尘可以减弱镜子的亮度,不整的衣冠也许马马虎虎就过去了。同样偏见、教条、独断等等“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思考的精度,冲动和惯性让人忘乎所以,不辨是非,以自己的好恶评价他人和事物,殊不知“灰尘”遮住了本来面目。即便水落石出时,仍然自以为是,犹如酱缸里的石头,撞了南墙还说是墙修错了地方。
热心网友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年五祖的弟子神秀,作了这样的禅诗。而显然还没有悟明本心。因为,本心如来藏是空的体性,如何有菩提树,明镜台的形象呢?如和惹尘埃呢?禅门是无门之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念相应。如何要勤拂拭呢?拂拭何物呢?而后,惠能写的对诗的境界,则远远超越了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本心如来藏虽是本际空寂,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说明了如来藏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体性。显然,惠能的诗“本来无一物”说明当时也没有证悟本心。因为如来藏空的体性,并非如同虚空一样的空无,那佛法就变成断灭空了。后来在五祖给惠能念诵[金刚经]的时候,当念到其中的一句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一念相应顿悟本心,而亲证菩提。五祖把初祖达摩祖师留传下的衣钵,传给了惠能,成为历史上禅宗著名的六祖。。
热心网友
精勤办道,积功累德,修行成佛
热心网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热心网友
喻意说法.这是在劝学佛者应当勤精进. 就如同我们每天起来,必须刷牙,洗脸一样,有一天不洗会变得很脏,是吗? 把其中的菩提树和明镜比喻我们的身体,就更易理解.
热心网友
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一种“日三省乎己”的自律。
热心网友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然而灰尘可以减弱镜子的亮度,不整的衣冠也许马马虎虎就过去了。同样偏见、教条、独断等等“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思考的精度,冲动和惯性让人忘乎所以,不辨是非,以自己的好恶评价他人和事物,殊不知“灰尘”遮住了本来面目。即便水落石出时,仍然自以为是,犹如酱缸里的石头,撞了南墙还说是墙修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