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是全县高考“状元”,数学和物理成绩度是全县竞赛第一名。后来本科毕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经济学的大学讲师和副教授。我读了至少150本经济学图书和经济学教材。我经常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和北望经济学园的网站上阅读。快40岁了,经济学博士生也考了,经济学论文也写了30篇了。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没有读到过一本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代表最大多数普通读者利益的经济学教材和图书。我认定:中国的经济学教授、硕士、博士、经济学专家学者一位中学毕业生看不懂的数学符号就是经济学,显示自己学问高深,一位看不懂的读者越多,越是经济学大家。经济学就等于高等数学!借口文理?B透、边沿学科,借口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难道这些经济学就没有文字表达法吗?我从图书上看,中国经济学界食洋不化、翻译的洋文总是洋味十足。以其昏昏,妄想使人昭昭经济学是自然科学吗?请推荐几本中国本土化、通俗易懂、文字优美的经济学图书和教材,好吗?我的条件不差,1996年以来,我没有看懂一本经济学图书和经济学教材了!请推荐几本好书!谢谢!

热心网友

你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普遍性的。当今社会社会上确实存在此类把学问弄成“神话”和“玄学问”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一方面是为了纯粹的“唬人”。根本原因是本来理解不够、认识不透,却必须写出些东西来,为的是长工资、提级什么的。这是对真正学问的亵渎!附一篇我的习作请指导。

热心网友

你把自己抬的这么高,还是你推荐几本我们来看吧.

热心网友

岂只是经济学,哪们学问不是这样?越是普通人看不懂,越是洋名词多,越显得学问高.都是职称闹的.反正职称与收入挂钩,收入又不同本事挂钩,学问越玄,越高明嘛.别人都读不懂,不就是自己的高明吗?

热心网友

我想,你写几本镇镇他们,不好吗?

热心网友

浮夸之风造就的文化风气,可能你也知道,注书的目的根本不是让人读的,就只是为了头上的那道光环、为了职称而已,你有这样的学历和水平,那就从你做起,重新树立清新的文化风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