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暨南大学医学院2006中西结合临床研究生。
热心网友
医学的非常全啊
热心网友
建议你到网上搜搜看。
热心网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A。暑邪 B。热邪 C。痰饮 D。瘀血 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A。浮脉 B。洪脉 C。弦脉 D。缓脉 25。肺的生理特性是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 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 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30。肾所藏之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 A。心的行血功能 B。脾的运化功能 C。肾的纳气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 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A。喜 B。怒 C。悲 D。惊 E。恐 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 C。维持气血运行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 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 E。攻补兼施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 38。奇恒之腑包括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 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 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 C。命门之火 D。少火 E。壮火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41。广义的神,是指 。 42。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 的功能。 43。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 的作用。 44。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 可致发枯、脱落。 45。实证,是指 的一种病理反映。 46。寒邪 称为中寒。 47。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 。 48。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 。 4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 50。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 。 51。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 的作用实现的。 52。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 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53。肺主行水 54。心肾相交 55。气机、气化 56。塞因塞用 57。因人制宜 58。同病异治 五、问答题(共30分) 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 60。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7分) 61。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 6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A 5。B 6。C 7。D 8。B 9。D 10。C 11。B 12。C 13。D 14。B 15。D 16。C 17。C 18。A 19。C 20。C 21。D 22。A 23。C 24。C 25。B 26。B 27。B 28。C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CE 32。ABD 33。BD 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 三、填空题 41。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42。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43。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 44。肾精不足 45。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46。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47。辨证(审证)求因 48。气机紊乱 49。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50。刺痛 51。骨髓和肝脏 52。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 四、词语解释题 53。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54。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 56。属于反治法。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8。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 59。①纳运协调: ②升降相因: ③燥湿相济: 60。元气 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宗气 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61。①肾主水的概念: ②肾主水的生理作用: 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 ③病理变化: 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 62。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 (以上均应联系病症叙述) 百度肯定有啊 看看 。
热心网友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题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热极生寒 B。阴中求阳 C。阳虚阴盛 D。重阳必阴 2。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 )A。相乘为病 B。相侮为病 C。母病及子 D。子病犯母3。"益火之源,以消阴黯"的治法适用于( )A。阳虚则寒 B。阴虚则热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4。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 )A。肺病及心 B。心病及脾 C。肾病及心 D。肾病及肝5。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 )A。心肝肾 B。心肺肾 C。肺脾肝 D。脾肺肾6。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A。足阳明经 B。督脉 C。阳维脉 D。阳烧脉7。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奇经八脉8。"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9。"五轮学说"中的"约束"归于何脏( )A。脾 B。肝 C。肺 D。肾10。被称为"中精之府"的是( )A。女子胞 B。三焦 C。胃 D。胆11。行于上股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阳经 D。手厥阴经1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 )A。足少阴经下来 B。足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手太阳经13。阴阳两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四肢末端 C。胸部 D。腹部14。致病后最易扰乱心神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热之邪15。寒因寒用,适用于( )A。实寒证 B。虚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1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A。呼吸运动 B。调节气机 C。生成宗气 D。宣发肃降1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18。"决渎之官"是( )A。三焦 B。膀胱 C。腠理 D。小肠19。导致病证寒化或热化的原因主要是( )A。精神状态 B。体质因素 C。感邪性质 D。正气强弱20。"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二、多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2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21。下列病变中属于五行"相乘"的有( )A。肺病及肝 B。脾病及肺 C。心病及肺 D。肝病及肾 E。脾病及肾22。下列可用阴阳制约失调解释的有( )A。阴胜则阳病 B。阳虚则阴盛 C。阴虚则热 D。阳胜则热 E。重阳必阴23。血在脉中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 )A。温煦作用 B。凉润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24。可致听力减退,耳聋不聪的原因有( )A。肝胆气逆 B。脾气虚陷 C。心火暴盛 D。肾精不充 E。肺气虚损25。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表现为( )A。面色 B。舌苔 C。脉象 D。精神意识状态 E。心胸部感觉26。入耳的经脉有( )A。足少阴经 B。手少阴经 C。手少阳经 D。足少阳经 E。太阳经27。十二经脉中,到达舌的经脉有( )A。心经 B。肝经 C。脾经 D。肺经 E。肾经28。足厥阴肝经经过的部位有( )A。阴器 B。少腹 C。乳房 D。咽喉 E。巅顶29。与肾关系密切的有( )A。髓 B。骨 C。脑 D。耳 E。唾30。胃火炽盛的主要表现有( )A。口苦 B。口干 C。口臭 D。口甘 E。口疳三、填空题(31~45题,每空1分,计30分)31。按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为( )。32。内湿的产生以( )为关键。33。内风的病理机制主要有( )、( )、( )和( )。34。"寒因寒用"治法适用于( );"通因通用"治法适用于( )。35。经脉之中络脑的有( )和( )。36。治未病包括( )和( )。37。胃的生理特性为( )、( )。38。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次序为( )、( )、( )、足厥阴肝经。39。过劳包括( )、( )和( )。40。气虚导致瘀血内阻的病机称为( ),所致证候属于( )。41。寒邪外袭,郁遏卫阳,称为( );寒邪直接侵入内脏,损伤脏腑阳气,称为( )。42。脏腑精气的盛衰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心气虚则( ),实则( )。43。"生之本"是指( );"身之本"是指( )。44。人体之气由( )化生,并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45。"中精之府"是指( )。四、简答题(46~55题,每题3分,计30分)46。何谓阴损及阳?47。何谓精血同源?48。何谓心肾相交? 49。何谓佐金平术?50。何谓辨症求因?51。何谓决渎之官?52。何谓五脏化液?53。何谓阳盛格阴?54。何谓阳病治阴?55。何谓阴中求阳?五、论述题(56~60题,每题10分,计50分)56。试述营卫之气的异同(并请对营卫不和做出解释)。57。试述脏腑之别及其临床意义(并请对此做出评议)。58。试述扶正法邪的应用(并请对其主次及先后应用做出说明)。59。火热之邪与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有何异同?60。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共20分)1。B2。D3。A4。A5。D6。B7。D8。C9。A10。D11。C12。B13。B14。D15。C16。A17。D18。A19。B20。C二、多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2分,共20分)21。A、C、E22。A、B、C、D23。A、B、C、D24。A、B、C、Q25。A、C、E26。C、D、E27。A、C、E28。A、B、C、D、E29。A、B、C、D、E30。A、B、C、E三、填空题(31~42题,每空1分,计30分)31。抑强 扶弱32。脾运化失职33。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34。真热假寒证 真实假虚证35。督脉 膀胱经 36。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37。以降为和38。足少阴肾经 脾经39。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40。因虚致实 虚中夹实41。伤寒 中寒42。悲 笑不休43。心 精44。精45。胆四、简答题(46~55题,每题3分,共30分)46。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2分),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分)。47。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和肾精存在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肾精可转化肝血,肝血可滋养肾精,故曰精血同源(2分)。48。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1分)。心在五行属火,肾在五行属水。心位居于上,肾位居于下。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心肾之间这种关系,称为"心肾相交"(2分)。49。佐金平木,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滋肺清肝法(2分)。适用于肝火犯肺证(1分)。50。辨症求因,是指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51。决渎之官,即三焦的别称(1分)。决即疏通之义,渎指水道。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通利,则水液运行畅通,故称其决渎之官(2分)。52。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之精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2分)。分别为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涎、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1分)。53。阳盛格阴,是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导致真热假寒证(1分)。54。阳病治阴,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理机制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55。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五、论述题(56~60题,每题10分,计50分)56.营气、卫气都是人体之气的组成部分,二者都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此其同(2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生成方面,营气由水谷精微中富含营养的成分化生,这种成分《内经》称为水谷之精气;卫气由水谷精微中活跃、流动迅速的成分生成,《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2分)。②分布方面,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卫气运行于脉管以外(1分)。③功能方面,营气侧重于营养及化生血液,卫气侧重于温养皮肤、抵御外邪及调节腠理开合(2分)。生理上,行于脉中的营气和行于脉外的卫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人才能昼精夜暝,抗邪能力强,体温正常,不会出现怕冷、发热的异常感觉(1分)。如果外邪侵犯人体,使卫气郁遏不宣(卫强),营气相对不足(营弱),即形成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对此,《伤寒论》以桂枝汤进行治疗,桂枝针对卫强,宣发卫气的郁滞,芍药针对营弱,补益不足的营气(2分)。57。形态上,五脏为实质性脏器,六腑为空腔性脏器(1分);功能上,五脏共同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2分);生理特点上,五脏的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的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2分)。根据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如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精气宜充满,不宜耗泄,故临床五脏病证以虚为多,治疗以补益为主(2分)。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水谷宜不断向下输送,保持消化道的通畅,不宜在局部停滞,故临床六腑病证以实为多。根据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治疗六腑应该遵循"以通为用,,的原则(2分)。应该指出的是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临床上五脏病证也不是仅虚无实,六腑病证也不是仅实无虚。而是既有虚,又有实(1分)。58。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2分)。扶正和法邪的应用原则是: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法邪,虚实错杂宜扶正法邪并用;②应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的先后与主次;③应注意扶正不留邪,怯邪不伤正(每条1分,计3分)。扶正和法邪在具体运用中,又有先后、主次之分。对于虚中夹实,应扶正为主,兼以祛邪(1分);对于实中夹虚,应祛邪为主,兼以扶正(1分);对于虚实并重,应扶正、祛邪并重(1分)。有时扶正、祛邪又有先后使用的情况。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虽有正虚但尚耐攻者;②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或微实微虚者,可先祛邪,邪气祛除则正气自复(1分)。先扶正后祛邪,适宜和于①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兼祛邪易伤正者;②病情甚虚甚实,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者(1分)。59.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火热之性及伤津耗气的致病特征(2分)。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区别: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2分)。火热之邪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证(2分)。②暑邪致病时,虽也可扰神和伤津耗气,但往往兼挟湿邪炎患,即暑多挟湿(2分);火热之邪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火与心相应在,致病多见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2分)。60.答: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2分)。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与元气的概念相近,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2分)。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又可聚为肾精,两者可分不可离(1分)。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2分);肾阳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聚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本(2分)。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1分)。这里还有很多: 。
热心网友
你最好去暨南大学医学院去找前几届的学生(应该有人专门做这种买卖),因为其他学校的试题不一定对位,建议你先做中医基础试题(书店有卖的,若你在广州就去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书店去买一本,快点,都快12月了,专业基础是拉分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