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说白了,任何生命不过是宇宙中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而已,所谓杀生,不过是把这个化学反应结束了,难道我结束一个化学反应也有错么?问题2人的七情六欲不过是一个物种对环境所发生的反应,若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人类。比如,有两群原始人,一群恐惧时会不由自主尖叫,而另一群不会,那么很明显,当遇到猛兽或灾害时,尖叫可以使同类警惕,第一群存活下来的可能性要比第二群大的多,久而久之,活下来的原始人恐惧时都会尖叫了。而佛教让人们抛弃七情六欲,那么人类社会岂不是无法存在了问题3佛教让人行善,那么对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确定义么?有些事,由于时间,环境,世界观的不同,很难分别善恶。请大师回答时尽量少用佛学术语,我好多看不懂,谢谢

热心网友

问题1 “难道我结束一个化学反应也有错么?”回答你:你没有错,但是你的“结束一个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会带给你新的反应,而这个新的反应以及这个反应的反应却是你不知的,也就是说,你的所谓结束只不过是另一个开始,生命如此轮回而不自知。问题2 “而佛教让人们抛弃,那么人类社会岂不是无法存在了”回答你:人类社会好象并不会因为佛教的存在而无法存在。真正的佛教(相对于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言)并没有要你抛弃七情六欲,而是站在更高更特别的角度重新表述了清、欲的含义和根源。也就是说,用自己的理论来阐述情究竟是什么、欲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懂了这些、理解了这些你自然就不会把情欲挂在心上,就看破红尘;如果你不理解,你尽管爱你的好了。问题3 “佛教让人行善,那么对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确定义么?有些事,由于时间,环境,世界观的不同,很难分别善恶。”回答你:就是因为时间,环境,世界观的不同,很难分别善恶。于是有佛教后学专门写了有关善恶的东西,你可以找找看,我要说的是---- 用学画画做例子:初学要的是形似,次学要的是神形兼备,再学要的是神韵(不再强调形)。 学佛也是一样的:初学先学善恶,次学不善不恶,再学无善无恶也无“无善无恶”。你知道了吗?。

热心网友

问题1答: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正面回复,不如让我先问你两个问题好吗?请你一定仔细思考。有疑问可以在佛经里面找到解答。1。第一:“你为什么要结束这个化学反应”? 这个答案非常重要。你的答案会与在化学实验室结束一个真正化学反应的原因相同吗?如果没有不同,那么就没有问题。否则就完全是另一个问题。2。 第二:“这个化学反应真的结束了吗?”如果是真的,那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那又是另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答:佛教真的让人们抛弃七情六欲了吗?佛法讲因机而教。佛讲要抛弃七情六欲,是对我们这些不能控制自己,处处为欲念所转的人开的“药方”,不是最终目的。等人们超越了为欲所转的境界,佛不是还鼓励有定力的菩萨们入烦恼稠林吗?为境所转,即是凡夫,人能转境,即同如来。要知道,解脱的境界,是可以随意自主一切境界的。抛弃七情六欲,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按你的例子说,在保护种群的行为中,“尖叫”是法,而“恐惧”不是。解脱的人可以“尖叫”,却不被恐惧所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3佛教让人行善,那么对于什么是“善”,可有明确定义么?有些事,由于时间,环境,世界观的不同,很难分别善恶。答:一切有文字有定义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所以,善,也是无常的。还是那句话,佛法讲究因机施教,世上本无“善”无“恶”,全看它们是否有利于积福德,离恶趣,度人度己,以至于达到佛的解脱境界:对于恶贯满赢的人,停止行恶,便是善;对于吝啬的人,懂得布施,便是善;对于心胸狭窄的人,宽容别人,便是善;对于烦恼炽盛的人,心意调和,便是善;对于不恶不善的人,学会帮助别人,便是善;对于大修行的人,不分别善与恶,不执着于“善”心,便是善,所谓善非善;。。。。。。。。。。。。。

热心网友

阿弥陀佛!生命,您指的是人或者动物,甚至还包括其它所有的生物,这些在佛法里称作“有情众生”,而植物和其它所有的物质形式,都叫“无情众生”。有情和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无“情识”。“有情众生”,就象我们,以及动物,之所以会是今天这个样子,都是情识所变。因果定律明白告诉我们,有因必有果,我们今天的生命那是过去生中所造之因而感得的结果,佛法讲是“业报身”,是浊恶的。而佛菩萨那是清净自在的“应化身”,因为他们的情识已断。您说是一种“化学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讲得通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生,生命不就是“因”和“缘”经过复杂特殊的“化学反应”,化合而生成的非常特殊、非常复杂的高级“化合物”吗?而且,人情识不断,不出离六道,这种“反应”就是一直延续下去,没完没了,人就是那只烧杯里的“化学物质”,不停地反应,不断在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如果人杀生,就是用嗔恨心作为“反应”的条件,那么您这个“化合物”和那个“化合物”,会发生新一轮的更为复杂、剧烈的“化学反应”,反应结果如何,再生成什么样的化合物,会给您的生命带来怎样后果,实在难以想象,无法想象会是好的结果!生命,无论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实际上是一个共同的生命体,佛法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仅佛是共同一法身,一切众生都是共同一法身。生命与生命之间,就如同左右手,情同手足,仔细想想,杀害众生难道还算是正常的吗?情感,就是“情识”,就是“七情六欲”的贪爱执著烦恼。有“情”,就必有所“感”,“感”的是什么?苦报!佛法归纳为“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阴炽盛,乃至感得无量无边的三途、六道轮回的苦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产品”,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佛教导我们,要离苦得乐,惟有放下对“七情六欲”的贪爱和执著,放下“贪嗔痴慢”的烦恼,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能够离苦得乐了。因此,凡人的“情感”是苦的根源,实在是不应当执著的。佛为什么那么自在,来去自由自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情识”已彻底断尽。我们凡夫之所以一天到晚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为情所困。善,实在讲是有不同层次的善,在六道里,有“人天善”,即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花言巧语)、不贪、不嗔、无痴,这些善要是能做到,最低限度不失人身,这些善要是做不到,来生的去处是三途、地狱。这些善,并非人为规定的“戒条”,而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自然法则,就是事实真相,有无人说,都是“法尔如是”。所以,善不可不为,恶不可不戒啊!那么,出六道有缘觉、声闻的善,他们修“苦集灭道”的小乘善;到菩萨道,到法身大士的位次上,则是修“六度”之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所熟知的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就是大乘菩萨的善,他们都有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大愿心、大精进勇猛心,同时他们又有大智慧,心地清净平等,这是我们要真正学习的好榜样。而到了佛的果位,他的善自然不必再说了,到达他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大善就成就了,那才是真正的“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凡夫地的人天善,到究竟圆满的佛善,每个层次的善都有差别,一级级向上升,善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与佛的真善纯善相比,以下位次的善,都是有欠缺的,不圆满的,即使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他的善还有少许欠缺,不能圆满。因此,我们一定要求佛善。佛告诉我们,“善不可不为”,不为善,必定造作恶业,而造作恶业必定堕落三途。而修善小则可以生人天善道,修更大的善更可以出离三界六道,脱离生死轮回,得解脱自在。佛又告诉我们这些生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想快速、稳当、方便地一生当中就出生死轮回得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净宗的“念佛法门”,就是努力修五戒十善,回向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功夫纯熟的时候,必得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而最终成佛。天底下难道还有比去做佛还善的善事吗?所以,什么是最善?念佛求生净土最善,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圆满成佛,成佛,善就圆满了,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么大的“善事”,我们今生要是不做,佛说“人身难得”,既得人身而不为大善,岂不可惜,那我们这一生就虚度了。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我对您提出的问题首先有一个想法是,不知您想过没有,对佛学而言,这些问题是不是针对性。因为我推测,这些问题的出处并非来自您对佛学的研读,而更可能是来自人们的对佛教术语误解,或者是佛教某一宗派的说法,并不代表佛教的整体理论。所以我更愿意回答您列在补充条目下的问题。 佛教对生命的认识视角比较独特。总体而言,佛教肯定生命的存在形式但是否定生命的意义。有人以此指责佛教是消极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佛教彻底性的一个表现。因为佛教认为万物由因缘而生,又因因缘而轮回。生命是客观的而不是神造的。但佛教同时认为生命是苦,轮回是苦,只有实现涅磐才能出离轮回,不再受苦。 佛教既然承认生命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那么佛教就不反对为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正常生产生活方式。我想着重说明一点,佛教是主张“中道”的,反对任何极端的做法。那种把“不杀生”,戒断“情”和“欲”推向极端的认识,和佛教相距甚远。举个有关释迦牟尼佛的例子。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曾经练过苦行修行,他赤脚在冰雪中行走,在乱石中打滚,长期不进食等等都试过。但没有得道,反而身体垮了。最终释迦牟尼佛放弃了苦行,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结论,苦行不能实现涅磐。于是,佛教就不再主张绝对地反对人的正常欲望,以及为了生存而必须的杀鸡宰羊。 另外从佛教的发展历史上看,大乘佛教是以在家修行的居士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果佛教真的持您所说的那种观点,就不会有在家修行的可能,也就没有大乘佛教了。 关于对善的定义,这是伦理学的命题。佛教对善的观点非常明快和简洁,那就是按照佛理去做就是善。 最后顺便提一句,不要按照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理解佛教。佛教的思维模式和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不同。我的感觉,西方的思维模式对佛教思想缺乏穿透力。

热心网友

问题1、你的高度太高,就像人看蚂蚁之间的厮杀,当然无所谓了。问题2、佛教让人抛弃七情六欲,是让修行人,而不是所有人。问题3、善恶的定义很简单,你认为他善就善,你认为他恶就恶,烧杀抢掠的人在做的时候,他会认为他在做善事吗?他也知道自己在为恶。

热心网友

简答:一、佛教对生命不是简单的解释为化学反应,而是有情众生。所谓有情,因每个有情众生都有一个如来藏。人在五位中(正死、灭尽定、无想定、闷绝、沉睡无梦)如来藏仍在运作不曾间断,并不是一个化学反应结束。因如来藏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遍一切时、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处的。如何说结束呢?如来藏,可以执持一个人所有的善恶业种贯通三世,怎能会结束?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所谓杀生,不过是把这个化学反应结束了,难道我结束一个化学反应也有错么?”天下的杀人犯、刽子手可要高兴坏了,你为他们找到了,杀人无罪的理由。可是杀人者必下地狱!你的逻辑似“高明”,也挡不住如来藏忠实的记录其杀人恶业,必定与地狱相应。二、佛教并非如你所说,让人们抛弃七情六欲。当然修行人应该七情六欲越来越淡薄是很正常的。佛教是教导人们解脱的智慧,断我见我执而不再六道轮回。虽然我见之我有七情六欲,但这是人的本能,如何抛弃?所以修行的重点不是抛弃七情六欲,而是断我见、我执。。。。。。。。。。。。。。。。。。。。。。。。。。。。。。。。。。。。。。。。。。。。。。。。。。。。。。。。。。。。。。。。。。。。。。。我见,有的地方又叫身见,是指众生执着色身,执着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为“我”,以为这个意识心恒常不坏,在人死后,能至来世。我执是指执着意根,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真实,不想让“意根我”消失掉。我见、我执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执着此意识心、末那识,不承认意识心、末那识心的虚假性,不想让他们消失,所以,就有三界的生死轮回。要断我见、我执,方法有二:1,按小乘的十八界无我的观行,或按缘起性空的观行,产生无我的智慧,才能断除我见、我执。2,证得真如佛性——真实的“我”,确认五蕴、十八界之意识心我、末那识我的虚假性,来断我见、我执。断除我见、我执,舍报后,既可取涅磐。当然,菩萨会发愿再来受生,以利益众生!(正观居士 / 文 。。。。。。。。。。。。。。。。。。。。。。。。。。。。。。。。。。。。。。。。。。。。。。。。。。。。。。。。。。。。。。。。。。。。。。。。。。。。。三、佛教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般修行人要戒十恶而修十善。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所谓十恶业指: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四业指贪、嗔、痴(无明)。皈依的佛子都受过五戒,能守五戒者就是善。。

热心网友

1 “任何生命不过是宇宙中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而已”  你结束其他的生命无所谓对错,只不过这个行为会有他的相应的后续效应,而你会承受这些效应,这并不是所谓的惩罚,而只是你的行为的结果。2 佛教不是让人抛弃七情六欲,而是让人避免可能导致的烦恼,如果能够在七情六欲之中而不去承受可能的烦恼,难道不更好么。3 佛法之中的行善可以从结果来看,所谓善就是能够导致喜乐的结果的行为和思想。

热心网友

1~~1个人绑了根安全绳在爬山~我过去把绳子解开,那人就掉下山摔死了,我有错吗? 我不过是解开了1条绳子啊!~对于个体的化学反应之于整个世界,需要的是秩序。2~你一直在偷换概念,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佛学是要你开启智慧。3~~为人~就是善~至于怎么分辨,就要靠修为阅历和智慧了~

热心网友

呼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意义 只不过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生命无论高低贵贱都属于同等级 当同等级相互终结时边是不平衡 是罪 所以杀生边是罪七情六欲是人类原始欲望的体现 而佛学最求的是大悟即自性觉 自性觉的首要便是屏弃原始欲望 但着一点很难作到 所以 所以 自性觉,佛即众生 佛 给我的感觉不是和上帝一样 佛是智者能参透一切 这样的话在那里都是天堂善 给我的感觉就是 利他 和 包容还有 那就是悟 你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自性觉 是自己的领悟 别人是很难做答的

热心网友

如果对一家学说不了解,应该了解之后再发表言论,你最好先读读楞严经、唯识论

热心网友

你认为杀生仅是结束一个化学反应而已,那有人结束你自己这个化学反应你也这么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