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

热心网友

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 (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 (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 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 (3)IMF的“替代账户” 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 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 (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 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 (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 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 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 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 (6)设立汇率目标区 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 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

热心网友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3)IMF的“替代账户”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6)设立汇率目标区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热心网友

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3)IMF的“替代账户”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6)设立汇率目标区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热心网友

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3)IMF的“替代账户”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6)设立汇率目标区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热心网友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3)IMF的“替代账户”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6)设立汇率目标区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热心网友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

热心网友

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3)IMF的“替代账户”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6)设立汇率目标区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