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周半,今天发现大便带血,但并不拉肚子,大便也不干燥,是什么原因呢?

热心网友

上面的回答太耸人听闻,我来告诉你我的经验。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其他异常,大便带的血是新鲜的,我建议你不要管他,自己就好了。我的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大便带血,我们非常着急,结果怎么检查也没毛病,药吃了一大堆,没用。后来我们就不管了,就没事了。另外,你可以查看孩子是不是肛裂,肛裂也容易出血。那些恶性的出血都会伴随不良症状,你的孩子没有吧!

热心网友

大便带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危险信号。引起孩子便血的原因较多,如果属于外科疾病,单纯的吃药、打针等治疗往往不能奏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孩子便血常与哪些疾病因素有关呢?  大便中带有血液及黏液,可能是——  痢疾:  包括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患儿往往有发热、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指每次拉一点点,刚拉完又想拉,有肛门下坠、大便拉不完的感觉)、便中混有新鲜血液及黏液等症状。  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中最凶险的一种,多见于2~7岁的孩子,好发于夏秋季,这种痢疾在便血开始前,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  又称急性出血性肠炎,有发热、腹痛、腹胀、呕吐、烦躁及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休克。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并带有黏液血便,或像赤豆汤、洗肉水样,腥臭味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常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  大便像柏油颜色,可能是——  消化道溃疡:  孩子的大便像柏油颜色又称黑便,出血部位可能在胃及小肠的上段,主要见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但是孩子的溃疡与成人不一样,便血前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也可能根本没有胃疼、反酸的病史,而是突然排出柏油样的黑便,通过X线检查等可以证实诊断。消化道溃疡引起的血便,通常可用药物治疗予以控制。  “美克尔憩室”:  一种名为“美克尔憩室”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疾病也会出现暗红色便血。“美克尔憩室”大多位于回肠末端,以幼年男童多见。憩室通常可无症状,但若有并发症发生,往往比较严重,血便就是儿童期憩室的常见症状之一。  “美克尔憩室”引起的血便表现往往多样化,起初量不多,颜色暗红,不伴有腹痛;也可能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红,伴有呕吐及腹痛。“美克尔憩室”一经确诊,应尽快采用手术治疗。  大便拉完时滴出新鲜血液,可能是——  直肠息肉:  这是孩子便血中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3~6岁的孩子。孩子往往在排便结束时出现鲜血,血量小,也不痛,不和粪便混杂在一起。  息肉多长在肠腔内黏膜上,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大小像蚕豆或黄豆。有经验的医生在直肠指检时常可触及息肉。若息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息肉的治疗可采取通过乙状结肠镜摘除或电灼等方法。  肛裂、便秘:  肛裂和便秘常“结伴”而行。肛裂即肛门口边缘裂伤,孩子大便干硬,有少量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肛裂患儿平时应注意保持肛门区的清洁,多吃一些易消化及有润滑大便功能的食物。  如果孩子有便秘,干硬的大便经过肛门时,容易将肠黏膜磨破而导致出血。便秘的孩子排便时出血,但不痛,血色鲜红,便时出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预防便秘的方法是平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以增加大便中纤维素的含量,并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此外,有时候孩子出鼻血时血液流入后鼻孔、然后被孩子吞入胃中,或孩子服用某些药物、食品,如补血的铁剂、动物血制品等,也可能使大便呈现黑色,此时,家长要仔细辨别,并在就诊时及时和医生沟通。  孩子便血的原因很多,无论家长还是医生,都应提高警惕,及时处理。特别是有手术指征的外科性便血,更应及时治疗,切莫贻误时机。 首先,请各位家长不必惊慌。大便时出血不多,肚子和肛门都不疼,粪便不稀也不太干燥,一天一次排便,当然不像有什么急性病。虽然经年累月便血,但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活动、营养、发育,验血也无贫血的迹象,说明对健康没有妨碍。   可是,到底血从何来呢?原来,幼儿为了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全身淋巴组织增生活跃,直肠、结肠甚至小肠下段的淋巴组织集聚成团(称为淋巴滤泡)。有些淋巴滤泡较大,凸出肠粘膜下,整齐紧密地排列着。靠近直肠末端(即肛门口)较凸出的滤泡,受到粪便的摩擦与肠壁收缩的挤压.常会出现少量渗血,沾在粪便上,甚至流到肛门口,这就是幼儿偶尔大便带血的原因。由于出血量不大,机体可以自行补偿,所以不会引起贫血。如果验血证明确实有贫血,服一些补血药也就足够了。   由于淋巴滤泡增生是幼儿免疫功能逐渐成熟的一种表现。随着免疫功能成熟,淋巴滤泡增生逐渐减少,出血也就自然停止,因此不需要治疗。   有些孩子由于增生的淋巴滤泡被擦破而出血,并造成感染,会长出肉芽。过度增生的肉芽形成小肉球,突入肠腔,这就是息肉。息肉更易受到挤压.于是孩子每次大便都会带血。但无论如何,出血不会很多.孩子大便时也没有感觉,更不会恶变。这种息肉在医学上叫做“青年息肉”。医生在直肠检查时若发现孩子有息肉,可以顺手摘下来。若手指够不到,一般不必处理,因为随着息肉越来越大,根部的蒂会越来越细,息肉自然脱落后随大便排出,以后就不会再出血。个别的大息肉,顽固而不脱落,可以通过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手术摘除。   一般地说,幼儿偶尔大便出血,大多数是淋巴滤泡增生所致,而每次大便都出血,则常为息肉导致,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通过直肠检查就能明确诊断。肛门内灌钡糊(钡灌肠造影)摄X线片,可以发现手指够不到的高位息肉。乙状结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看见淋巴滤泡增生和各部位的息肉,但在检查前,必须给幼儿进行麻醉,使其深睡。对少量便血且不影响健康的孩子,大多不作此检查。   当然,并非所有少量无痛便血都与疾病无关。如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全身都会出血,肛门自然也不例外;慢性肠炎(克隆病)、直肠血管瘤以及肠淋巴瘤等,都可以有少量便血。幸而这些情况都很罕见,且孩子常伴有肚痛。此外,患有肛裂、肛瘘、小婴儿肛门湿疹、幼儿蛲虫性肛门炎也可引起出血,但多伴有痒痛。   因此,幼儿大便带血还是应该找医生检查。如果真的有病,医生会做处理。若查不出问题,就可安心等待自愈,继续注意观察,不必过度惊慌,以免引起孩子无端的恐惧。。

热心网友

宝宝大便带血的可能原因 一般家长能发现宝宝大便中带血常常是看到有鲜血,大便带血也可呈红果酱样或呈黑色柏油样,大便为后两种色泽时说明血量都比较多。如大便带血不多时,眼睛不能直接看得出来,而需通过化验检查才能判定。一般讲,黑色柏油样血便的出血部位在胃和小肠上部,婴幼儿时发生在该部位的出血情况较少见。有的宝宝鼻孔出血量较多时也可以见到黑便。因此要作具体分析。红果酱样血便多来源于中消化道,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如有一种病叫肠套叠,也就是下端部分肠管套到上端的肠管里去了。肠套叠时使肠壁血管受压,血流不畅,致使肠壁组织坏死。病儿阵阵哭闹,有时经十几个小时后才出现红果酱样大便。由于肠子不通,也可以见到呕吐。如果在24小时内确定,可以通过肛门管内注入空气,即可将肠套叠解开,病也就算好了。如晚于24小时发现,就得作手术,如果肠管没有坏死,用手把套住的肠管解开即开;如肠子已有坏死,就得把这段肠子切除,再把好的肠子结在一起。这种病多见于8个月左右、长得比较胖的婴儿,在右中腹部常可摸到肠套的包块。得过一次肠套叠的宝宝,还容易再得,应加注意。大便带鲜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离肛门不太远的部位。如大便干硬,周围有鲜血,可能是大便干,损伤了肠管的血管。也可能有“直肠息肉”病,即从肠管内长出一个或几个肉疙瘩,大便擦伤其表面,可出现少量或较多量的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