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枭龙”的技术分析 1。机动性能 综合来看,“枭龙”飞机作为一个飞行平台,其飞行性能将明显好于歼7等第二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相差不大。 从飞机的外形上我们可以看出,“枭龙”飞机的总体布局与F-16战斗机类似,采用了展弦比为3左右的中等后掠角梯形机翼,并且配合以边条和机动襟翼。这种机翼的特点是升力线斜率高、诱导阻力小,因此大迎角性能较好,盘旋时能量损失较少,明显优于歼7飞机的三角翼。此外,内倾进气口两肋进气道和边条翼、机翼前缘机动进翼都是经过考验的成熟技术,有助于提高大迎角性能和盘旋性能。从气动总体设计上看,“枭龙”飞机在技术上并未做很多冒险,基本上就是以够用为标准,用成熟技术来获得较为实用的性能。其翼载荷与F-16A、F-15A等典型第三代战斗机比较接近,而推重比略有差距。这意味着“枭龙”至少在理论上将具备同大多数三代机类似的机动性,从其气动布局特点看,其性能将更加接近于F-16飞机。不过推重比不足将导致“枭龙”飞机在长时间机动作战中的能量补充不如一些典型三代机。 或许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枭龙”飞机仅采用了纵向三余度电传系统。纵向电传的好处是飞机自动驾驶可靠性高,且不会出现某些飞机跨音速时出现的反操纵现象,另外在空战中飞机的俯仰、机头指向敏捷性均会较为出色,不足之处则在于滚转等横侧机动时更加依靠飞行员的经验。不过“枭龙”飞机比较小巧,运动惯性相对F-15、SU-27等大型战斗机要小得多,因此操纵性问题不会很大,采用电传的目的或许主要是为了改善操纵品质,减轻飞行员的驾驶压力。从“枭龙”飞机机翼、起落架的位置看,并没有像F-16那样采用放宽静安定度的设计,这多少也降低了电传的难度,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枭龙”的机动性。 米格-21家族战斗机在空战中有一个常被敌人利用的弱点:座舱设计。其狭窄的座舱视野经常导致敌机利用其大面积的观察盲区接近或者逃逸。“枭龙”飞机针对此缺点作了不少改进,首先是风挡改为单块整体式,其次是略微增高座舱,使飞行员的头部位置更高观察范围更广,加上机翼形状的改变,“枭龙”飞机视野将比歼7系列大不少。同时“枭龙”飞机采用了流行的双杆操纵系统(HOTAS),其好处在于充分利用飞行员的两只手,极大的提高了人机功效,对提高飞行员的抗荷能力也有好处。 2。航电、武器 “枭龙”飞机是一个商品化的设计,而美国公司的加入又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因此“枭龙”飞机在航电方面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西方血统:模块化设计、1553B总线、与西方武器通用的外挂管理、雷达火控系统等。 前苏联的战斗机在航电设计上存在很多弊病,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前苏联的设计师们就用强大的整合能力将很多落后的元器件组成一套满足作战需求的电子设备系统,虽然这能够解决一时之需,但是从使用上看也存在着维护、升级方面的困难――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战斗机也存在这种问题。 其实中国倒是一直很向往西方战斗机的自动化座舱,从公开展示的歼7MG、歼8IIM等战斗机及一些日常报道来看,中国确实是在向西方标准靠拢。中国最早获得的西方航电观念或许来自80年代的“和平典范”计划,格鲁曼公司对歼8II战斗机改进的核心就在于引进了1553B数据总线。几乎与此同时,成飞开始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从现在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其火控、航电的设计基本遵循西方标准。大量的投入必定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因此,从现在已经公开的一些情况看,“枭龙”飞机采用1553B数据总线、中国的传感器、电子对抗系统、座舱设备和意大利的雷达等。 “枭龙”飞机的武器选择较为多样化,除去基本武器23mm机炮外,应当可以携带挂载能力以内的北约标准航空炸弹、空空导弹和中国的航空武器。从巴基斯坦的使用传统看,美国的“响尾蛇”系列空空导弹(类似中国霹雳5、霹雳9)是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法国的“魔术”II(类似中国霹雳7)可能也是近距导弹的选择之一。巴基斯坦空军向来缺乏超视距空战能力,因此在与印度的米格-29、米格-25、SU-30、幻影2000等飞机对抗中必定处于被动,若装备主动中距弹的“枭龙”飞机服役,则巴基斯坦将一举拥有与印度同等的超视距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