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吃怎么办?2岁半,发现这种情况一周了,很严重。很担心,有知道该怎么办的吗不知是怎么发生的
热心网友
不要嘲笑、学孩子,如果孩子想给你说什么事情的话,那就让孩子慢慢说,你静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充满爱心地注视着他,给他信心,告诉他,让他别着急,想好了,一句一句地说给你听,需要耐心,需要爱心,你会发现很有效果的!往往孩子口吃是因为在外面由于好奇好玩和别的孩子学的;或者是大人太忙了,而孩子急于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妈妈或爸爸,而知道的词汇又少,安排又不是很合理而造成的!
热心网友
口吃是儿童讲话时常见的现象,如果家长对其有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可避免儿童染上口吃病。2至7岁的儿童,正处于言语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最容易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习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发音器官及神经系统都很娇弱,所掌握的词汇也有限,有时自己心中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笼统认识,还不能及时组织出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讲话时难免有重复、停顿、费力等口吃现象。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常 见的生理现象,孩子对自己的口吃无自我意识,无恐惧和害羞心理,并不是真正的口吃病。但一些家长见到孩子出现口吃现象后便严厉地责备孩子不要口吃,时常提醒孩子注意口吃。受到多次责备后,孩子对讲话就产生了不安、恐惧等心理负担,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口吃患者。儿童的口吃是后天形成的。儿童的口吃与家长教育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儿童的口吃是常见的现象,大人见到孩子口吃时,应保持平静的、无所谓的态度,避免严厉的责备,不要逼孩子把话讲好,也不必提醒"你又口吃了,要注意"。不能给孩子造成讲话前的不安心理。若儿童的 口吃较轻微时,不必采取任何措施,时间一长,自然会消失。若儿童口吃现象较明显时,大人应用缓和的、施长音的语气把话讲慢,孩子也会仿效这种方式去讲话。大人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平静、轻松、愉快的讲话气氛,使他对讲话产生自信,消除不安心理,口吃就会自然消失。 口吃不是生理缺陷,亦非儿童有意无意的过失,而是心理一时紧张和习惯养成的。口吃虽可矫正,但预防更为重要,必要时,可请专家给予指导,把儿童口吃消灭在萌芽状态。 。
热心网友
口吃属于语言障碍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就有人对口吃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过种种解释。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口吃一般不是因为发音器官出了毛病,而主要是心理状态异常造成的。当然,口吃也同模仿口吃者有关,但事实证明,只有少数孩子是因为模仿才成为口吃者的。所谓心理状态异常,首先是指儿童说话时情绪紧张,如果父母此时态度较生硬或受到同学的讥讽,他会越发紧张,日久天长,话到嘴边便口吃,就成为很自然的了。 性格作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性格内向同性格开朗形成鲜明的对比。性格开朗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乐观,也比较合群,即使有口吃的毛病,也不易陷入紧张、自卑、羞怯以及恐惧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口吃很容易得到矫正。性格内向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不爱抛头露面,爱生闷气,爱面子,情绪波动大,经受不住外来的刺激和挫折。一旦发生口吃,如果父母和周围的人有意无意地加以责怪和讥笑,他就会感到莫大的精神压力,甚至陷入浮躁不安、焦虑郁闷和自卑自责中。这种心理失常无形中更加助长了他口吃的程度。这就是性格内向同口吃的关系。 对于性格内向又有口吃的孩子,首先要告诉他们口吃的原因,使他们了解口吃可治不可怕,以此缓解和松弛其说话时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歧视口吃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和偏见,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嘲笑,增强矫正口吃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逐步克服敏感、急躁、自卑、羞怯等心理状态。再加上科学的语言训练方法,他们一定会矫正口吃,成为心理健全的孩子。1岁半到2岁是从“被动”转向“主动”的言语活动期,孩子非常爱说话,整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学会说简单句,一般由3-5个词组成。语句结构多为名词和动词,由主语与谓语组成。如说“妈妈上班”、“宝宝吃饭”。有时语句不完整,句子只有谓语和宾语,没有主语。如说“买糖糖”,“没有娃娃”,意思是“妈妈买糖”、“这里没有娃娃”。有时句子前后颠倒,如“饼饼没有”,意思是没有饼干了。有时“偷工减料”省去句中的词,如说“宝宝车车去”,意思是宝宝坐车子去。在接近两岁时,孩子语句中出现了少量的复合句,如“妈妈给我笔,明明画画”等。这时语句中增加了少量的副词、形容词和代词。 这时期孩子学说话积极性很高,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父母应因势利导,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已学会的词句以外,还可以为孩子讲故事、朗诵儿歌、看图讲述,在游戏中对话表演,培养孩子用已掌握的简单句讲述自己的印象,说出故事、儿歌、图片中的简单的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启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孩子说话。 另外,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句完整,语法合理,使孩子易懂、易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