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合成橡胶还是天然橡胶做的?比民用胎软吗?
热心网友
当然没有民用轮胎耐用,F1轮胎耐用距离去年:80-200km,今年规则改变后变成320km左右,大大小于民用轮胎。F1轮胎比民用轮胎软,这样可以在赛车行驶过后在路面上遗留橡胶,增大赛车抓地力。用的是高科技合成橡胶。
热心网友
相比之下就是民用轮胎比较“结实”点了~
热心网友
不如民用的耐用是显然的。
热心网友
橡胶的成分有软、硬两种,选择取决于车手的驾驶风格、赛车的设计、气温的高低,较软的轮胎有较好的操控性。但是另一方面,高速度、粗糙的赛道表面、赛车的重量和大马力都使软轮胎磨损的更快。车队和车手需要根据这些来制定一个各方面平衡的选择,换句话说,是选择较硬的轮胎,牺牲操控性以容许赛车的换胎次数减少,还是选择较软的轮胎以求较高的速度,但是比赛中需要多换一次轮胎呢?正确的选择可能使性能较差的赛车后来居上赢得比赛胜利。换胎是一级方程式比赛的一部分,而训练有素的车队往往能在5秒之内完成换胎,10秒之内完成加油(取决于他们所加的量)。
热心网友
合成橡胶含氮气体混合物
热心网友
轮胎内填充的是含氮气体混合物
热心网友
是合成橡胶是不如民用的耐用 但这也是一个优点 有抓地性
热心网友
不是,但易坏。
热心网友
是的
热心网友
现代F1赛车是一件科技的杰作。但是人们通常在关注空气动力学和引擎的开发之余,忘记了轮胎的重要作用。一辆出色的赛车需要出色的轮胎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表现。如果遇上糟糕的轮胎,最好的赛车也无能为力。 虽然在技术发展上有一些交集,但从本质上而方,赛车轮胎和普通民用车所使用的轮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产品。 民用轮胎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耐用性,通常一套轮胎可以达到16000公里以上的寿命。然而一套F1的轮胎最长也只需要200公里(2005赛季规则修改后增加了轮胎寿命的要求)的耐用距离,同时与F1赛车其他部件的开发原则相同,轮胎追求更轻和更坚固和材质。采用尼龙和聚酯材质构造的花纹可以比民用轮胎提供更大的抓地力支持。在F1比赛中,赛车通常可以达到1吨左右的下压力,4克的水平负载和5克的垂直负载。 比赛轮胎的设计通常采用最柔软的橡胶配方以确保最大的抓地力,不过使用偏软的配方也会使轮胎磨损得很快。只要观察一下赛道上的主赛车线,就可以发现大量残留下来的橡胶颗粒(对于高速行驶的赛车而言,这些颗粒的撞击力相当于子弹)。所有的轮胎在高温下可以维持不错的工作状态。F1使用的是开槽的轮胎,通常在90摄氏度至110摄氏度之间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为了维持胎温,轮胎内填充的是不是普通的空气而特殊的低密度气体。 在F1轮胎的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时出现了光胎。车队和轮胎制造商们认为,如果干地胎表现没有花纹,可以使赛道表面与轮胎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从而有效地增加下压力。在1998年轮胎规则修改前,F1赛车一直使用了光胎进行比赛。新的轮胎规则出台后,为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必须使F1赛车减速。之后F1赛车开始使用开槽(带花纹)的轮胎。根据规则要求。所有轮胎必须带有4条连续的花纹,至少深2。5言之毫米,间隔为50毫米。规则的修改使轮胎制造商面临了新的挑战,为了保证胎纹的完整性,开始选用更软质的橡胶材料。 轮胎橡胶是选“硬”还是选“软”在每条赛道都会发生变化,根据赛道特性,轮胎制造商会做配方的调整。比赛时,轮胎制造商会向车队提供两套不同配方的轮胎,车队可以自行选择偏硬还是偏软的轮胎,选定后不能更改。轮胎的柔软度会根据选用的化合物配方不同而发生变化,最主要的三种成分包括碳、硫磺和油。通俗地说,轮胎中多用一些油,轮胎就会偏软。 中性胎(半雨胎)和全雨胎的花纹格式有所不同,这些轮胎表面的花纹格式有利于排除湿滑赛道上的积水。对于车手而言,没有什么情况比赛车“滑水游戏”更糟的了,这是赛车几乎处于完全的漂浮状态。显然这时赛车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抓地力,现代F1轮胎的花纹格式设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最多的水,从而确保轮胎表面同赛道的最大接触面积。 F1轮胎内填充的是含氮气体混合物,这样可以在同样温度下尽可能地减小胎压,同时也可以比普通的空气更久地维持胎压。参考文献:来源:F1官方站 。
热心网友
没有民用轮胎耐用
热心网友
合成橡胶的
热心网友
合成是
热心网友
how come?F1轮胎无论在时间,人力,成本还是行驶公里都比一般的轮胎强多了,所以可以证明F1的轮胎比一般的轮胎耐用多了
热心网友
已经很多人回答过了~F1比赛用轮胎和民用轮胎很不一样啊~作具体比较的话,楼上的已经说过了~但F1用轮胎主要是要加强抓地力!而民用的不是注重这点,是注重耐磨性了相比之下就是民用轮胎比较“结实”点了~
热心网友
在1998年GoodYear退出F-1之后,所有的F-1赛车都使用Bridgestone(石桥)轮胎,但Michelin(米其林)将在今年加入了F-1轮胎供应商的行列,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给Bridgestone生成了极大的威胁。1998年FIA规定以有沟纹的轮胎取代原有的光头胎,以降低比赛的平均车速,1999年开始前轮的沟纹数目更由原有的三条增加到四条。虽然车手不断地抱抓地性能大打折扣、危险性大增,但众车队还是不断地研发出应变之策。 轮胎的制造成分大约包含了100多种物质,有时或许还会更多,然而,最重要的成分只有三种:碳、油和硫磺。轮胎的软硬度对轮胎最终产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轮胎的结构始终是在随着比赛的发展而巧妙地改进。轮胎的框架,是由尼龙和聚酯这两种材料以复杂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因为轮胎需要应对强空气动力阻力(赛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时,强泻气流大于1吨)、纵向强阻力(4G)和横向强阻力(5G),以及偶尔辗过赛道边石块形成的强烈撞击,所以轮胎的框架必须具备充足的硬度。在干燥气候下,这种轮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凹槽间的橡胶变形,因为赛车不可能适应所有赛道的特征,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如何使轮胎适用于各种赛道,这又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通过研究支配轮胎性能的各种因素,最终决定轮胎的最佳工作温度应为100摄氏度左右。从理论上讲,轮胎面的侧翼、中心及内部各个部分的温度应该是相等的。这一温度也应该在底盘的前后左右均匀分布。底盘后部过热会导致汽车对方向盘反应过于敏感;底盘前部过热会导致汽车转向不灵。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检查轮胎的气压。当轮胎气压略微下降时(约1。1kg/cm2),会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轮胎与车道的啮合更加有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仅仅为0。2kg/cm2的变化就可能完全破坏汽车的平衡。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轮胎性能的变化(热量会增加膨胀压力),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填充是用一种叫专用空气混合气的气体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配40个轮胎。其中12个轮胎用于星期五自由练习,随后不得再次使用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80公里至200公里,根据具体的构筑成分。工作温度:80摄氏度至100摄 氏度。 干地轮胎,是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直径660毫米,宽度为350毫米。轮胎的表面有四个纵向的凹槽,这符合比赛规则的要求。这些凹槽在轮胎表面中心线两侧以50毫米的间隔对称排列,深度至少为2。5毫米。这种旱天用的轮胎并不是对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轮胎的改造,它传递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引进这种轮胎,为的是减少赛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点的面积,即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产生抓地力的面积。这样就能降低赛车的拐弯速度……为了实现这一看似简单的目的,总会让那么一些轮胎制造商的设计部门焦愁得彻夜难眠。 雨用轮胎除了满足上述的成分和结构方面的要求,还必须注意另一事项:这种轮胎还必须能够驱散轮胎接触点和赛道之间的水层。如果水太多,轮胎就会因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变的打滑。国际汽车大奖赛规则允许每次使用三种不同的雨天用轮胎。通常,其中一个是中性轮胎(详见下文),而另外两个则是当赛道完全被浸湿时使用的雨天用轮胎。只有当比赛主管正式宣布赛道是"湿"的状态时,才能使用这两种轮胎。在每次比赛之前,制造商必须向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轮胎的详尽制图。利用计算机模拟,确保雨天凹槽达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这一技术,赛车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散去数十升的水。由于潮湿的赛道表面温度 较低,所以这种轮胎必须能够在比旱天用轮胎的工作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工作。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天用轮胎的直径应比旱天用轮胎略宽。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28个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若条件允许,可满足整个比赛。工作温度: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中性轮胎是指:在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当赛道略微光滑,但尚达不到使用全湿轮胎的要求时,赛车所使用的轮胎。尽管这种轮胎应该拥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它的使命非常明确。在正在变干的赛道上,它必须能够驱散雨水。而当潮湿散去之后,它还应能够保持急速和持久耐用。为此,这种轮胎的凹槽应非常浅。分配方案:参见雨天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变化悬殊。工作温度:40摄氏度(潮湿赛道)至100摄氏度的干燥气候胎。 凹槽轮胎的性能取决于轮胎的大小、材料、结构、赛道情况和赛车底盘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在赛季的17场比赛中深切的感觉到这一点。米其林的工程师的工作就是使这些因素之间达成平衡。其实赛场上没有太多的策略选择余地,选手们在自由练习时,其实是在进行选择,在权衡了众多因素后,在正式比赛之前,他们必须从中选择一种方案,以后就不得改变主意。根据赛事规则,旱天用轮胎的尺寸有一上限虽然轮胎越宽,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大,但是,在时速高达300公里(185英里/小时)的环境下,增加几毫米的接触面积就会增大阻力,会滞缓几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因此,米其林的工程师们不会机械地选 择最大的轮胎宽度。这也许也能算是米其林成功的要素之一。。
热心网友
轮胎有150种材料组成
热心网友
现代F1赛车是一件科技的杰作。但是人们通常在关注空气动力学和引擎的开发之余,忘记了轮胎的重要作用。一辆出色的赛车需要出色的轮胎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表现。如果遇上糟糕的轮胎,最好的赛车也无能为力。 虽然在技术发展上有一些交集,但从本质上而方,赛车轮胎和普通民用车所使用的轮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产品。 民用轮胎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耐用性,通常一套轮胎可以达到16000公里以上的寿命。然而一套F1的轮胎最长也只需要200公里(2005赛季规则修改后增加了轮胎寿命的要求)的耐用距离,同时与F1赛车其他部件的开发原则相同,轮胎追求更轻和更坚固和材质。采用尼龙和聚酯材质构造的花纹可以比民用轮胎提供更大的抓地力支持。在F1比赛中,赛车通常可以达到1吨左右的下压力,4克的水平负载和5克的垂直负载。 比赛轮胎的设计通常采用最柔软的橡胶配方以确保最大的抓地力,不过使用偏软的配方也会使轮胎磨损得很快。只要观察一下赛道上的主赛车线,就可以发现大量残留下来的橡胶颗粒(对于高速行驶的赛车而言,这些颗粒的撞击力相当于子弹)。所有的轮胎在高温下可以维持不错的工作状态。F1使用的是开槽的轮胎,通常在90摄氏度至110摄氏度之间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为了维持胎温,轮胎内填充的是不是普通的空气而特殊的低密度气体。 在F1轮胎的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时出现了光胎。车队和轮胎制造商们认为,如果干地胎表现没有花纹,可以使赛道表面与轮胎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从而有效地增加下压力。在1998年轮胎规则修改前,F1赛车一直使用了光胎进行比赛。新的轮胎规则出台后,为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必须使F1赛车减速。之后F1赛车开始使用开槽(带花纹)的轮胎。根据规则要求。所有轮胎必须带有4条连续的花纹,至少深2。5言之毫米,间隔为50毫米。规则的修改使轮胎制造商面临了新的挑战,为了保证胎纹的完整性,开始选用更软质的橡胶材料。 轮胎橡胶是选“硬”还是选“软”在每条赛道都会发生变化,根据赛道特性,轮胎制造商会做配方的调整。比赛时,轮胎制造商会向车队提供两套不同配方的轮胎,车队可以自行选择偏硬还是偏软的轮胎,选定后不能更改。轮胎的柔软度会根据选用的化合物配方不同而发生变化,最主要的三种成分包括碳、硫磺和油。通俗地说,轮胎中多用一些油,轮胎就会偏软。 中性胎(半雨胎)和全雨胎的花纹格式有所不同,这些轮胎表面的花纹格式有利于排除湿滑赛道上的积水。对于车手而言,没有什么情况比赛车“滑水游戏”更糟的了,这是赛车几乎处于完全的漂浮状态。显然这时赛车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抓地力,现代F1轮胎的花纹格式设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最多的水,从而确保轮胎表面同赛道的最大接触面积。 F1轮胎内填充的是含氮气体混合物,这样可以在同样温度下尽可能地减小胎压,同时也可以比普通的空气更久地维持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