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不错,用来单挑很好用。

热心网友

战神,

热心网友

伪小人真英雄--能文善武的悲剧吕布 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点击:2573   读《三国演义》者,大多看完之后,对吕布的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燕人张翼德的那一句“三姓家奴”,他的形象,大约就是好勇斗狠纯粹是个一介武夫,还奴颜卑膝,不讲道义善变又无主见那么一个样子。只是如果去看看《三国志》,这些恶行恐怕是要略微翻一下才是。不管演义小说中把他写成怎么样,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的吕布,按我的看法却是个由于个人性格而导致最后身死 名灭的悲剧豪雄,即使不算是英杰,也当可算得是一时豪雄,绝对不是象演义上描写得那样不堪的一个小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1)。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两件事情,一个是吕布“骁武”,这个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尽知的事情,第二个却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说家们故意抹杀了的,但是极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布为主簿”一节,主薄,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薄后被丁原“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是做得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卑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象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只知道仗蛮勇的莽夫。  灵帝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何进召董卓带兵赴京师,而丁原和吕布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丁原)拜执金吾”,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一职,结果事不成何进身死,洛阳大乱,“中常侍段?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董卓开始掌权。董卓为了专权,便“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2),演义上说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吕布是丁原的义子,然后又因为贪图金珠宝马杀丁原而投董卓,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吕布和丁原为父子的说法,写二人关系只有“大见亲待”一句,也没有说董卓用金珠宝马去收买吕布,而且当时董卓官拜前将军,封?料绾罴娌⒅菽粒酃傥唬康那敖对诙≡闹唇鹞嶂希月啦家陨狭钕拢啦嫉泵挥谢匦挠嗟兀蛭啦疾⒉皇嵌≡乃饺宋渥啊壳欤呛汗倮簦倨涫鄙踔亮?何)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3),又加董卓有救驾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夺,只要说一句圣旨如此,由不得你不从,所以这一段,当是小说家的曲笔。  另外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但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董卓在其进京的初期,名声是相当不错的。  《后汉书》《董卓列传》云,董卓初时“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贾荽淌罚铝艨字嫖ブ荽淌罚4ㄕ抛晌涎籼亍W克装⒉淮ο灾埃6选保“蔚恼庑┤耍径际敲亢兔胖螅诟鞣矫娑加幸欢ǖ墓酥Γ捕计挠腥送约旱牟渴羧炊贾槐蝗蚊图吨拔弧?  《资治通鉴》又曰:“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陈蕃、窦武乃天下名士,声望极为崇高,在灵帝时为宦官所枉杀,当时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此等天下大冤而今在董卓手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前因为得罪宦官“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进京后,又马上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4),“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5),这个时候董卓俨然是一个贤臣模样,不但能礼贤下士,还能纳谏——“邕亦每存匡益”,正因为这样,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时,于王允席上发出了那一声致使他身死的,深感董卓知遇之恩的那一叹。  在这个时候,董卓绝对是个贤臣和天下栋梁的样子,谁又知道他后来会怎么样。因此正可说“设使当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谁知”,是以当时亦不得罪吕布以助纣为虐之名。  到后来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的时候,因为“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6),因此便以吕布为内应来刺杀董卓,吕布与董卓,倒有“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说吕布时,“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一段(7),这个时候说吕布倒是有得一说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经凶相毕露,是个乱天下的国贼,关东诸侯已然起兵讨伐,可说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最多只好说吕布是假公济私而已。  紧接着因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唷⒎怼⒗蠲傻仁竿蛑诤衔Сぐ渤牵飧鍪焙蚵啦枷月读怂愿竦囊唤恰?  《英雄记》有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s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洛阳城中当时以吕布为大将(允以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他却率军出去与人“?s兵,但身决胜负”,固然可以说豪气盖天勇武过人,却表明了他不以大局为念,只以斩将夺旗的偏将之行为能,全然是个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象个大将所为。后洛阳城破,吕布与李?唷⒎碚匠侵校皇ぃ齑倨镆远客废德戆埃ぢ砬嗨雒磐猓型踉释撸锻吩煌踉室浴俺⒂咨伲盐叶选保⒁啦甲婀囟詈睿骸芭π还囟罟谝怨椅睿 保觳蝗ニ拦?  吕布东出后投袁术,袁术拒而不纳,《三国志》记载他先“从张杨于河内。李?嗟裙呵蟛技保加痔庸樵堋保缓蟆吧苡氩蓟髡叛嘤诔I健Q嗑蛴啵锸А2加辛悸碓怀嗤谩3S肫淝捉闪⑽涸降认莘嫱怀拢炱蒲嗑!芑技芍2季跗湟猓由芮笕ァI芸只刮汉Γ沧呈恳寡谏辈迹换瘛J侣叮甲吆幽冢胝叛詈稀I芰钪谧分晕凡迹冶平摺薄6谂嶙⒅杏钟性卣饧碌南晗妇骸坝⑿奂窃唬翰甲砸杂泄τ谠希岚辽芟轮罱晕孟嗍鹬茫蛔愎笠病2记蠡孤澹芗俨剂焖玖バN尽M庋缘鼻玻谟辈肌C魅盏狈ⅲ芮布资咳耍且运筒肌2际怪褂谡什啵笔谷擞谡手泄捏荨I鼙裕嘉藓纬稣嗜ィ痪酢R拱氡穑翼讲即脖唬轿阉馈C魅眨苎段剩忌性冢吮粘敲拧2妓煲ァ保诱饫锟矗梢灾溃仁窃堋盎技芍保啦家蛭苁窒碌慕焓恰吧孟嗍鹬茫蛔愎笠病保浴扒岚辽芟轮罱保聪衷诘乃捣ǎ褪侨思使叵挡缓茫景磷源螅啬芰μ睢F涫嫡庖补炙坏茫蛭笔痹艿某灯锝亲约悍獾模皇浅⑾纶獾模艿氖窒碌墓偈窃芨模缘比槐炔簧下啦加商熳硬岱獾摹胺芡俳冢潜热荆馕潞睢崩吹妹运常邓恰吧孟嗍鹬茫蛔愎笠病辈晃2还纱艘嗫杉啦甲允悠母叩母鲂裕皇撬淖愿咭灿兴淖矢瘢诼逖舻ヌ羯斯幔稍谠艽ζ普叛嗍保把嗑蛴啵锸А2加辛悸碓怀嗤谩3S肫淝捉闪⑽涸降认莘嫱怀拢炱蒲嗑保啊吧芰钪谧分晕凡迹冶平摺贝肆绞拢梢韵爰啦嫉挠旅ⅲ匀恕敖晕凡肌保由纤母吖俸蜕倍康拇蠊Γ谷肥涤兴园恋淖矢瘛?  吕布到了张杨那里,还是不安全,因为李?嗟热嘶故遣环殴纱嘈屯┧骸把罴安壳罱允?唷€峁耗迹餐疾肌保啦贾篮螅耸毕鲁隽艘蛔牌奈呙鞯钠濉?  他抓住了张杨性格上的弱点,“(张)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对张杨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嗑舫琛保叛钤久皇裁粗骷衣啦妓档靡驳娜凡淮恚谑潜恪巴庑磴帷?啵谑当;げ肌保庋焕矗般帷?嗷贾麓蠓廒椋圆嘉4ㄌ亍?8)。由此吕布成功地解脱了来自朝廷的通缉,一举摆脱了他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见,在对局势和人物的分析上,吕布还是比较有见地的,说明他在丁原那里做主薄而丁原爱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乱喜欢。  这个时候兖州的内乱,又给了吕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内乱的原因却居然还是因为有吕布。  在吕布逃出袁绍那里投张杨的时候,他曾经在过陈留太守张邈处,临别之际二人把手共誓。于是“绍闻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到兴平元年,曹操复征陶谦时,于是“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 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贾荩厶煜滦问疲故笔轮渫ǎ艘嘧莺嶂皇币病!愦又L娉跏构敉投ぃ煲云渲诙嘉?贾菽粒蒎а簟?は亟杂Γㄛ渤恰⒍ⅰ⒎段媸亍?9)。陈宫劝张邈和吕布联合的原因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这又一次证明了吕布那令人畏惧的战斗力。  此后吕布和曹操几次交锋,终因敌不过被公认为是三国时期杰出军事家的曹操,败出兖州,东奔刘备。偏生刘备是个时时要摆出一副君子相的人,并不喜欢吕布身上的江湖气息,《英雄记》说:“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就吕布来说,这个时候对刘备应该说是尊敬的,又与刘备同是北地人,再加在军中,没有什么私人场所,所以有“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一举,只是在汉朝男女大防还是很讲究的,所以吕布在军帐中请刘备入后室,应该是表示亲密无间的意思,而此年刘备年纪当是三十四岁,吕布长刘备两岁,他称刘备为弟也不为过,那知道刘备却不做如此想,大约是觉得吕布来投靠自己,却喊自己“弟”,又不惯吕布命妻子“向拜,酌酒饮食”不合礼仪之举动,所以觉得吕布“语言无常”,因此“外然之而内不说”。  而后刘备和袁术为了抢徐州开始对峙,袁术在模样什么进展的无奈情况之下想起了吕布。  吕布这个时候正缺军粮,袁术于是书信一封,奉上了粮草及装备:“二十万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当骆驿复致;若兵器战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这封信前面又说“昔董卓作乱,破坏王室,祸害术门户,术举兵关东,未能屠裂卓。将军诛卓,送其头首,为术扫  灭雠耻,使术明目于当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将金元休向?贾荩σ璺馇穑懿倌嫠芷疲骼氡抛撸钢撩鹜觥=?贾荩醺疵髂坑阱阱牵涔Χ病J跎暌牙矗晃盘煜掠辛醣福改司俦胧醵哉剑皇跗窘椋靡云票福涔θ病=腥蠊υ谑酰跛洳幻簦钜陨馈痹圃疲耸闭孟纶诼遥钟腥死辞肼啦既氤牵氨钢欣山ぱ钚淼⒁骨菜韭碚纶坷匆璨迹浴乓娴掠胂纶嗖鼙舱娴律北侵写舐遥幌嘈拧5ぱ畋星送臀靼酌懦悄冢沤炊笮∮辉荆绺锤=虺俏髅牛ぱ罹憧拍诮印2妓煲菇康匠窍隆L烀鳎ぱ畋た拍诓急2加诿派献狡锓呕穑笃埔娴卤癖钙拮泳始安壳羰考铱凇?10),《通鉴》又有“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一说,因此可以说吕布占徐州一半是袁术的怂恿,一半是徐州兵将请吕布入城,而徐州兵将请吕布当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吕布之声名,非是无由之举,不然不会有“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之语。  在吕布占领了徐州后,刘备却陷入了困境。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于是“遂使吏请降布”,吕布这个时候并没有因为刘备失势而赶尽杀绝,相反地还是以刺史礼相待:“……具刺史车马童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于泗水上,祖道相乐”(11)。他这样做,手下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三国志》《先主传》的裴注中说:“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从这里看,吕布还是颇有容人之量的,说他对刘备英雄相惜当不为过。他这个举动和孟德在许昌覆荫刘备的举动是一个性质,一个是要利用刘备抗衡袁术,一个是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都目刘备为英雄而相惜,都意图借助其力平定天下。后来脍炙人口的“辕门射戟”故事也可以说明这点,《三国志》记曰:“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这件事一表明了吕布还是很有军事见地的,二当然是他目刘备为豪杰要借助刘备,所以发军相助,三呢,以步兵千、骑二百居然镇得袁术的三万人皆敛兵不敢复攻,只能说吕布的豪气和威名抵得几万兵将。而且这件事情颇具戏剧色彩,两军对阵之时,斜刺里突然杀出个吕布来,然后便开始在阵前开始你请我回的大宴,而尤其是“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一句,在我看来实在颇为可爱,袁术听了纪灵的汇报后应该是哭笑不得,不知道脸上是什么表情,实在是风趣得紧。可惜刘备却不是这样的人,在吕布战败后,一句话便轻轻松松不露声色地送了吕布的命:“……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比起刘备在白门楼上的这个举动,吕布实在是太没有政客所必须的不要脸、心狠手辣的素质了,也实在太直肚肠了一点,更象个江湖人士,所以才会很不理解地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另外,还有两事也可以说明吕布的器量,一是《通鉴》云:“备在豫州,举陈郡袁涣为茂才。涣为吕布所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竟然会从因为袁涣拒绝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横跋扈的小人。二是陈登为吕布使许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登不为动容,徐对之曰:‘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飏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12),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吕布的胸襟容量,还说明了此人是个直肚肠,动辄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这里对曹操的“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飏去”一番话应该也是颇心许之的。  到这里,又有可以说的问题了,既然说吕布“饥即为用,饥则飏去”,那吕布求“用”的目标是什么呢?  我们看看前面,在吕布杀董卓之后,《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允素以剑客遇布,……(吕布)渐不相平……”,吕布尽杀董卓部曲和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  的提案,应该说不无道理,表示了他想参与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剑客遇布”,所以才会“又不从”,忽略不计吕布的意见。联系前面有“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一节,可以想见,吕布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个天下无敌的勇将剑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会“渐不相平”。还有可以证明这个说法的就是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当时颇心动,书曰“太祖有疑色”(13),其时吕布已是缚于阶下的亡虏,尚且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重臣做栋梁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见吕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而“……太祖有疑色”一说,又说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几分赞许他这个说法的。  其实吕布的为人,想来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处,所以还是颇得人心的。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慨然求死,都说明他的得人心处;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14),这“左右不忍”一句,也证明了吕布应该是颇得人心才对,不然何来不忍一说。从“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一句,又可以看见与演义上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吕布其实并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说,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去见曹操,他的“乃下降”,应该是还想有“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举动的,其实这个也说明吕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辞间还是自有其豪气在的。但是在演义中直把吕布写成个贪生怕死的人,还特意杜撰安排了张辽骂吕布怕死一节,实在又是小说家们一个大大的曲笔。  再由这个说开去,吕布虽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仅仅满足于一个“明公将步,令布将骑”的冲锋陷阵的大将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说自始至终,并没有割地称王的野心,比之后来动辄称帝称王的那几位要好上许多,而他在徐州时也还是一直在谋求回朝从政的。  先时,“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因为“(吕)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所以吕布“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那知道“使人于山阳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诏书和印绶)”,于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司空的曹操“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并诏书购捕公孙?、袁术、韩暹、杨奉等”,吕布知道后大喜,于是“复遣使上书于天子曰:‘臣本当迎大驾,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许。臣前与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为外将,欲以兵自随,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进退未敢自宁。’答太祖曰:‘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重见购捕袁术等诏书,布当以命为效。’太祖更遣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赍诏书,又封平东将军印绶来拜布。太祖又手书与布曰:‘山阳屯送将军所失大封,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紫绶以籍心。将军所使不良。袁术称天子,将军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将军,使复重上,以相明忠诚。’布乃遣登奉章谢恩,并以一好绶答太祖”,这一段时期吕布和曹操的关系相当微妙,其中厉害暂且不说,至少可以说明吕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个天子脚下的阶下臣的,后来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与布通。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于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15),尤其是后面“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几句,和曹操的《让县明本志书》中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几有异曲同工之意;而“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之说,诚为当时实情,前面的“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和他与曹操的战役中因为没有粮草而退兵两事,又互相印证了吕布的确是曾经想西迎汉帝而力所不能,这些都可以说明他的理想是做个汉朝的臣子,并无不臣之心。也许他对王允对他说:“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的嘱咐还没有忘怀。因此我说他比“郡郡作帝,县县自王”、“自还相攻,莫肯念国”之流的诸侯们好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吕布至少可算得是个大汉朝的“忠臣”。  从这些来看吕布,可以说吕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气不除,文字也可一观,他给袁术和萧建书(吕布另几封书信文多不载,附录于后)中看,喜笑言谈间自有其豪气在,而且对大局和人物亦有自己比较有见地的看法,这样的人,不为谓之无知;覆荫刘备和对袁涣事自可说明其有容人之量 ;他亦有其得人心处,是以高顺、陈宫慨然为之赴死,左右临危而不忍取其首诣曹操;临阵身先士卒,勇猛过人,勇名闻于天下,因此时人才有语曰:人中有吕布。  只可惜他有两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点,一个是他手下大将高顺说的:“将军举动,不肯详思”,举动随意性太强;二就是没有主见且不善断。  郭嘉说袁绍好谋寡断,而吕布既不好谋又不善断,他虽然知道高顺的忠言而不能用,陈宫有善谋而尚自犹豫当从不当从,作为一个诸侯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反而更象个江湖豪士,不败亡就是天数了。因而诚如高顺所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又陈宫被俘后对曹操说:“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这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惜乎,纵观吕布,当是能文善武,颇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见地,又无割地称王的野心之人,而他最后的覆灭的悲剧,实在是源自于他自身弱点的一个性格悲剧,颇可为之一叹。又其一生行无大恶,譬如屠城坑卒,亲信小人,屈杀贤良,目无君上等等常见于历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个没有,甚至可以说连大过都没有,真要指责也许只可以指责他和董卓婢女私通这个事,其他诸如攻城略地之所为,是战争时期的必然产物,没有屠城坑卒,也不能指责为恶行。  最主要的一点,《三国演义》上借张飞之口说他是反复小人,“三姓家奴”,只不过真要是说起反复小人,恐怕他绝无资格与大耳公刘备先生比肩的。  大耳公刘备先生先是在公孙瓒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他就弃公孙投陶谦,然后占了徐州,后来又投靠了吕布,再接着是反攻吕布转投曹操,而后又反攻曹操转投袁绍,再去投刘表,最后一次是他刚刚对孙权说完你如果攻刘璋我就披发入山,一转身就用刘璋给他的兵马围攻成都,搞得刘璋最后要在孙权的保护下才能安度余生。要这么算下来,刘备至少是“七姓家奴”,吕布连他的一半都及不上。因此如果比起刘备来,吕布的所做所为简直是小儿科,根本就连和刘备评比谁更“反复”的资格都没有,可是现在却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平白背上了一个“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成为反复小人的代名词,小说家的刀笔不可谓不利。  (1)(13)见《三国志》《吕布传》  (2)见《三国志》《吕布传》、《董卓传》  (3)见《三国志》《董卓传》  (4)(5)见《后汉书》《蔡邕传》  (6)(7)(8)(9)(10)(15)见《三国志》《吕布传》及裴注  (11)见《三国志》《先主传》  (12)(14)见《资治通鉴》  附录  《与韩暹、杨奉书》:二将军拔大驾来东,有元功於国,当书勋竹帛,万世不朽。今袁术造逆,当共诛讨,奈何与贼臣还共伐布?布有杀董卓之功,与二将军俱为功臣,可因今共击破术,建功於天下,此时不可失也。  《与袁术书》: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  本文节先自《颠覆传统--史说新语》一书,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特别授权内容登载。。

热心网友

吕布的评价在演义中,吕布出场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贼当时气焰张天,"废立废立"喊得惊天动地。丁原跳出来骂他,董贼脸上挂不住了,准备开刀时,李儒眼尖,瞅见丁原身后一人"身长九尺,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杀气极重,李儒赶忙打圆场:"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计当时如果李儒不出,董贼已经身手异处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董贼西凉铁骑浩浩荡荡去和吕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吕布打得满地找牙,董贼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立刻叫李肃出马。赤兔和金珠宝贝奉上,吕布立刻转了脸色,喀嚓斩了丁原,然后到了董贼手下,又拜董贼为义父,"此所谓三姓家奴也"——张飞发明这句话委实漂亮得很,也刻薄得过了份——从此便作为董贼的部下将领了。 然后是吕布最出彩的时候了。十八路人马杀来了,华雄被杀,董贼率兵到虎牢,吕布跳了出来,先斩方悦,又斩穆顺,败武安国——奇怪,这几个人在华雄耀武扬威时干嘛不去拼啊——最后把辽东猛虎公孙瓒追得无处藏身。所谓:"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果然天下无双。然后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窃以为,吕布先挑了四个人,这三个人捡现成便宜再不胜是说不过去了。不过后来岳飞传里有个双枪陆文龙也是被所有猛将车轮战也未败,算得厉害。吕布就略微差一点点了,斗到后来好歹是过了百合,虚晃一戟就闪了。这也是吕布仅有的两次单打失败之一。 然后,吕布就跌入了温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杀人用的刀。整个事件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请大家注意一句话:"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这句话可以说是肺腑之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吕布人性化的一面。虽然李肃对他那么花言巧语,董贼也始终对他笼络有加,他始终还是不甘心在董贼手下当一个杀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个将领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说,即使没有貂蝉,他也会杀了董贼。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后李郭破关,吕布没有独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并且"苦劝"。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还不是所谓"豺狼之性"。多少有点义气。 然后吕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但主要在河北作战。尤其与黑山贼作战时把号称无敌的张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绍等始终对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断跳槽。某次跳槽还发生这种事:"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见他的骁勇实在已成了一种恐怖的威慑力,他是战神,是魔鬼。在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然后,发生了吕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陈宫。 由陈宫策划,吕布攻占了兖州,控制几乎山东全境,然后全军东出濮阳与曹操会战。有几个经典战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战屡败,而用计则吕布相形见绌了。须知曹操军乃青州军,天下著名的铁军,却在与吕布作战中屡败,可见吕布西凉骑的骁勇和吕布本人对军队的重大影响。可是在对付计策方面,吕布则一塌糊涂。他的骁勇使他的信心过于膨胀,甚至迷信于自己的勇猛,于是就陷入了麻烦之中。一直到后来被迫撤出兖州投奔徐州。 吕布在徐州过得也不算快乐。虽然后来奔袭徐州夺了州牧,可是刘备为肘腋之祸根,袁术又常来纠缠。逼得吕布还上演了三国里极精彩的一幕——"辕门射戟"。这一箭可以说震住了所有人。说实话,张飞动不动要和吕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怀疑他骨子里对吕布却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就好象中国人越恐韩越嘴里说不怕韩国一样。而关羽从来对谁都没有心理恐惧症。但从这一箭开始,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对吕布产生恐惧——这一箭也足见吕布的傲慢。我相信,虽然经过这一箭袁术,刘备罢兵,但是双方都已开始将矛头不自觉地对准吕布,因为他们发现吕布的潜在威胁实在很惊人。 然后,曹操会集刘,吕,孙三家共打袁术,当时可以说是吕布一统中原的好机会。可是曹操先算了一着,先用左将军笼络住了吕布顺便安插了密探陈登(顺便说一下,陈登是个高手)破了袁术,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打吕布。从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吕布着实是太幼稚了。最后是著名的兵围下邳了。吕布屡次失去战机,最后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卖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后吕布的表现也不佳,几乎是摇尾乞怜。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将骑,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后的宏伟蓝图,着实无意思。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吕布其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处蒙古,可见吕布很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那么神箭飞骑的本事是天赋来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一段猛一看跟董贼年轻时还真象。年轻时因为骁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骑都尉(类似于典韦之于曹操),可是后来"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主簿者文书也,就是杨修做的活。可见吕布是被老罗丑化成一个文盲的。人家毕竟当过主簿也。 吕布个人的勇武,可以和项羽,袁达等传奇猛将媲美,其战绩也堪称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剧则多少与项羽有相似处:过于迷信个人武力,无视政治手段,任用将领过于胆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过于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优秀的地方,从而使他放弃了其他的优点,大致如是。 考虑一下这个人,一个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时候不大可能受系统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经验可能完全来自于在丁原手下的官职升迁等。但在仕官时,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绝对不行的。猛然之间,他踏进了乱世,踏上了乱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实人们对他的诟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杀董贼是正义之举。受儒家思想毒害的旧势力——袁绍,袁术,张藐等都对他避若蛇蝎。可是乱世本来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任何事都必须以最终的政治利益出发。从这一角度而言,吕布只是选择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从这一点来讲,刘备和曹操其实和吕布是一类人:他们摒弃了一切繁文缛节和道义观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刘曹何等枭雄,他们做得肮脏的事都打着正义的幌子,而吕布则太诚实了,于是人们把矛头对准了他。其实他唯一做错的,是他不够虚伪。 可以这么说,吕布这种人的存在是乱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乱世的必然。没有这种人,乱世不称其为乱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乱世无法结束。他只是为乱世而生,在乱世中扮演一个可能很显眼的配角,然后匆忙谢幕。他的英姿固然潇洒,他的能力固然骁勇出众,可是他不懂得演戏,所以他只能谢幕。 陈寿如是说:"吕布有众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其实"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哪一个乱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过吕布始终是个孩子,以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驰骋中原。他太短视,也太浅显。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倒是很客观地说了一条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