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吃月饼的来历

热心网友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的民间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

热心网友

中秋佳节吃月饼的来历: 远在秦汉以前,祭月已被列为国家祀典,宋太宗年间就确定农历8月15日为中秋节,历史上下五千年,“秦时明月”依旧在。月饼就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祭供之后,人们将其分食,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殷商时期,浙江、江苏一带便产生了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为月饼增加了辅料,出现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代京城长安开始有糕饼铺,有从事专业生产的饼师,品种也有了发展。北宋皇家宫廷中秋爱食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月团”,其品种有“桂饼”和“五福饼”,苏轼曾咏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生动描述了月饼的香甜可口和人们对它的喜爱。明、清时代,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祭月、赏月、馈赠亲友的必备食品。 国外也有中秋节,如日本的“月圆节”,朝鲜的“秋夕”,泰国的“祈月节”,印度的“明月节”,老挝的“月福节”,印尼的“德赛节”。节日期间也赏月、拜月、祭月,家人团聚吃“月饼”,只是日本节日之夜是用瓜果米饭团赏月,泰国用米粉制寿桃祭月,朝鲜用豆粉、糖蒸糕合家享用。 。

热心网友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