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十九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出现了戈蒂耶,波德莱尔等比较颓废的作家,,他们对生活采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态度,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从基督教的原罪的观点出发,相信人的本质就是邪恶的,腐朽的,他们的主导倾向就是逃避现实,否定生活,把人引进象牙之塔或神秘主义世界,对日后的巴拿斯派和象征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在反功利主义的口号下,一直和十九世纪中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是对立的。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戈蒂耶,波德莱尔,英国的王尔德等等。戈蒂耶追求造型镁,他认为只有有型的世界对他才是存在的,他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具有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表现形式的镁,而无须为作品的道德意义操心。根据上述理论,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艺术移植的口号,他力图用语言再现造型艺术给人的感觉,因而他的诗作偏重文字,而缺乏道德内涵,即使是他的抒情诗,感情的因素也被压到了最底。他的代表作是诗集。波德莱尔在他的代表作象征主义诗集中,把他的痛苦,绝望,迷惑,悔恨以及摆脱邪恶,向往天国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说:再这本残酷的书中,我写下了我的全部思想,全部心灵,全部信仰和全部憎恨。波氏是一个极端悲观主义者,他揭露人生恶习和社会病态,却不是从要求变革出发的,而是把恶习和病态看成了永恒。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写照。在英国,受了戈蒂耶的影响,以王尔德为代表的一部分英国作家也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莫里斯在参加工人活动的同时,举办手工艺工场和印刷厂,用中古的美术来装饰生活,他的文学作品也带有返回中古的唯美倾向。高尔斯华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他也强调了资本主义的敌视与扼杀艺术,也带有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王尔德的作品有童话,小说,戏剧和论文。在他的童话快乐王子中,虽然可以看出他对穷人的一定同情,但唯美主义的痕迹也相当明显---快乐王子像因为不美就被人抛弃。王尔德认为美是永恒的,在天国中,快乐王子永远存在。在他的名作中,他宣扬了艺术至上的主张,只有为艺术而艺术,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当社会主义在英国开始流行时,王尔德在一文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艺术家不得不为维持生活而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心灵不能自由发展,艺术不能成为个人享受的对象。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人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在那里,艺术是个人的享受,当艺术家不为任何功利目的服务时,艺术才能繁荣。他的代表作除了小说,童话集之外,还有剧本等等。一般来说,唯美主义的作家都被认为是避世于象牙之塔中,是出世的代表。在我国徐志摩,戴望舒,柳亚子等新月派作家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我国,从五四时期外国的各种思潮(包括唯美主义)涌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唯美主义都是在各种比较正统的学术著作中作为反面教材出现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的学者不在视唯美主义为洪水猛兽,而是精心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它看成一种比较极端的追求艺术的方式,而不再是所谓的小资产阶级的堕落的体现。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对待艺术的正确方式。。
热心网友
唯美,是一种感觉,如果,一样东西让你只感到美,那么就算是唯美了。
热心网友
“唯美”一词的含义和起源,上面已经说得很好,也可以读一些作品来体会,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川端康成的〈雪国〉也不错,你甚至可以在唐诗宋词中领略到“唯美”这样的意境。
热心网友
唯美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法国作家兼批评家戈蒂埃是该思潮的首创者。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 该派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和艺术形式,反对文艺的教育作用,片面追求艺术技巧。 唯美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坛颇有影响。本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美唯美主义色彩,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热心网友
唯美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是为人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不是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