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是怎么回事?唐朝与谁的战争?
热心网友
唐与阿拉伯的正面交锋--恒罗斯之战 一、 背景与起因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在中国很有名。中国以前拍过一个电影。这突骑施受了唐朝的安抚,一心一意为唐朝打了好多仗)。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跟他爹的官职一样大(班秩相同)) 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多年在西域的征战使得高仙芝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石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 天宝十载(751)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年)爆发。 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二 战役前的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 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有心里准备的。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ghazi )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 三、地理方面 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 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 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四、兵器方面 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 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 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 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 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 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 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军所不能相比的。五、战役过程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 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 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 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 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 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 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 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六、总结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 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 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 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 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唐朝的退出中亚,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 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
热心网友
唐与大食,实际上就是阿拉伯帝国唐天宝十载(751年),大食军在怛罗斯(又作咀逻私,即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击败唐军的作战。九载,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设计袭击石国(在今中亚塔什干),俘其国王。石国王子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欲共攻安西。高仙芝闻知,乃率蕃、汉兵3万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到怛罗斯城,与大食军相遇,双方相持5日。葛罗禄部叛唐,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仙芝军大败,士卒死亡略尽,高仙芝仅率数千人逃回。石国等臣属于大食,唐在中亚的羁縻府州沦丧殆尽。不久, “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暇顾及中亚。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