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有地图

热心网友

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出现了:夏、羌、胡、蛮、夷、戎、狄、番(蕃)等词,或者蛮夷、戎狄等合称。夷多指东部或者西南的少数民族,蛮多指南方或者西南的少数民族,狄、胡多指北方民族,戎、羌一般是指西部少数民族。比如:东夷、淮夷、徐夷、岛夷、西南夷、哀牢夷、夷子,南蛮、荆蛮、武陵蛮、黔中蛮、??蛮、乌蛮、白蛮、蛮子等。这些词都普遍带有贬义色彩,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就是傻瓜、**、没教养之意。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时,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中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热心网友

晕……前两个是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统称,当然是贬义的而戎、狄都是古代北方的半游牧部落,好像还称不上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