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

热心网友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

热心网友

现指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最初,酒令的本意为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西周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监”、 “史”,则被“筋政”,所取代。筋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的使命。到了汉代,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用相同的平声韵脚,联成了一组诗,酒喝得很尽兴,诗也联出来了,被称为“柏梁体”诗。从此之后,宴会上就产生了即席联句这种助兴取乐的方式。到了唐代,酒令已在社会上普遍盛行。此后经由宋、兀 明、清各代一直发展而盛行不衰。特别是元朝以后,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普遍的市井庶民,农工商业者也往往能用活泼惺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唱些小曲,所以酒令已不限于士大夫、文人雅 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

热心网友

就是喝酒不傻喝的一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