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骤雨初歇天色明/彩练当空舞娉婷/烟敛云收晓风轻一池新绿如绣屏/双双粉蝶逐落英/浮光掠影无限晴

热心网友

本着相互切磋的精神,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很赞赏你对诗词的爱好和实践。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假如让其从此“失传”,实在过于可惜!我只从格律方面来评论你的作品(下简称“本词”)。“浣溪沙”又称为“浣溪纱”或作“浣纱溪”。其词谱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句首字以及上下阕第二、三句的第3字可平可仄,上阕每句末字和下阕第二、三句末字入韵,下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对照词谱,分析如下:1、用韵好。除了下阕首句不必入韵,要用仄声(可以其他韵母的字)外,其余用韵正确。2、用古声来衡量恐怕不切合实际,就用普通话声调来对照本词吧。其中平仄符合词谱的词语有“骤雨”、“初歇”、“色”、“明”,“彩”、“舞”、“娉婷”,“烟”、“晓风”、“轻”,“一”、“新”、“如”、“绣”,“双双”、“英”,“浮光”、“掠影”、“晴”,共26字(包括可平可仄)。其余16字均与词谱不合。不是大部分符合平仄要求就行,除词谱规定可平可仄者外,平仄一概不可任意填写。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有的可以补偿,叫做“拗救”。因不关本题,不再细谈。这样看来,本词便无一律句,亦可由此而判定本词不合词律。3、对仗。下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对仗的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如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张晓群的《浣溪沙》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对仗工整。而本词“一池新绿如绣屏,双双粉蝶逐落英。”就没用对仗。“往往用对仗”,就是无硬性规定,但初学者“严以律己”又何妨?鄙人随意把这两句改为:“一片蓝天投绿水,几双粉蝶逐红英”(“蝶、逐”古声均为入声属仄),这就与词律完全吻合,也没破坏本词的意境。

热心网友

我喜欢这道诗。

热心网友

好喜欢纳兰性德的半阕浣溪纱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热心网友

一群疯子,进疯人院吧

热心网友

我对后两句稍作修改: 流连戏蝶逐落英 村姑荡起无限情

热心网友

我觉得把上阕末句改为“烟敛云收晓风起”更生动。不好意思,瞎说的,见谅!

热心网友

若改成“粉蝶双双”就更好了。不错,但读起来见平。在句内平仄和韵脚上还应下工夫。鄙人不才,和作一首:晚风初弄整翠萍,玉盘浮水撩琉莹。烟却云流暮山清。长天沥紫洗月明,盖是方才落珠零。可怜无数坠落英。易悲 求教

热心网友

意境统一,措辞雅致.只是有景无情,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象.所以不耐细品.只抒己见,冒昧之处,望海涵!

热心网友

真的很不错!!!如果真的是你自己写的话,多多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但一定要注意,现在基本没人写古诗词了,所以一定不让自己受现代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