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分析
热心网友
记叙文阅读点津 现在的语文学习,越来越注重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尤其应该注重对记叙文的阅读训练,因为记叙文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文体,也最易被学生接受。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许多同学在记叙文阅读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呢?这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只有在阅读记叙文时从记叙文本身的规律入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一、 根据记叙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知晓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在记叙文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文章读完应该能够说出什么时间、哪些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最后结果怎样。这近似于填空。然后再把这些组合成一段话,文章的基本内容就知道啦。为后边深入分析文章打好基础。二、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分清文章段落层次。 为什么有些学生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呢?这里就存在着学生对文章的脉络还不清晰,头脑中对文章的感知还是混乱的。因此,学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准确划分文章层次,对理解文章至关重要。 对文章层次的划分,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分清段落层次。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从时间的变化上合并同类项,有的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如:“早上”、“明天”、“过了一会”……也有的文章虽然不是用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但根据上下文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时间的变化。如“打那以后”、“星星出来啦”……在文章中找出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然后在同一标准下对它们进行归类,很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② 从地点的变化上合并同类项。有些记叙文存在着明显的地点的变化的语句,我们可以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思考,哪些段落实际上就是写的在某一个空间所发生的事,这样也可以很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③ 从事情的发展变化上合并同类项。有些写事的记叙文所写的不容易看出时间、地点的变化。那么,应该从事情发展的本身去思考。如:可以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去给文章的内容合并同类项,也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模式给文章归类。④ 从感情的变化角度合并同类项。有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抒情意味很浓。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的语句。看看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根据其变化进行分类,划分文章层次。这样也能够较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思路。⑤ 从写法上合并同类项,有许多记叙文采用了“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形式,或者是对它进行了一点变化,先“分写”,再“总写”。对这样的文章,只要找出哪些是总写,哪些是分写。就可以很快弄清文章的结构。也有的文章有集中的抒情、议论段,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分类。⑥ 从不同的写作角度合并同类项。这样的记叙文多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只不过它们在讲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处景……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因此,阅读时注意作者的写作角度也是理清文章思路的一个好办法。 此外,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时,对于个别语段是与上文合并还是与下文合并不明显时,要先弄清上、下文所讲的内容区别何在,再来看疑问语段的文意侧重点在讲什么,根据侧重点的意思再与上下文进行辨别,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划分段落层次时,还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段。它能使我们迅速地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三、理解段落内容,准确概括段落大意。① 引用法。有的文章语段有明显的中心句,直接引用就可很好地概括语段的意思。② 分析—综合法。我也把它称为“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法。首先“化整为零”,看看结构段中有哪些语句或语段,然后再逐个了解这些语句或语段的意思,再根据意思进行归类。然后“化零为整”,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概括,这样也能准确地理解段落的意思。③ 相加法。有的文章中的结构段,是从两个或多个方面来讲的。它们在意思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把他们分开又显得过于零散,对这样的语段的概括时,可以用“……和……”的形式来说比较准确。四、用渐进法分析人物形象① 明确人物身份。对人物的分析,必须先明确人物的身份。对人物的身份可以从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去明确。如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城市学生、退休工人、知识分之、商人……这是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② 从细节描写中领会人物的特点。记叙文中有许多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它们是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源泉所在。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特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形象。③ 把握人物主要特点。学生在根据细节分析人物特点时,有可能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从文章的主旨去分析,这样就会造成人物分析时的一些偏差。所以,人物形象分析要与文章的中心相吻合。要去掉那些并非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的次要特点,根据中心抓住主要特点。 以上三步体现出对人物形象渐进式地分析。首先,粗略地了解人物身份。然后,从细处理解人物的特点,可能体会出人物很多特点。第三,从文章的中心入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这样层层深入,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五、领会文章中心 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最终落实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文章中心。① 从标题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本身就体现出了文章的中心。如“心灵之美”、“可贵的友谊”等。对这样的文章,可以直接或者略加修改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了。② 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些文章的开头运用了一些警示性语言,它们对我们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有启示性作用。有许多文章的结尾是对前文的总结,有的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阅读文章时,重点抓住这些地方,能够很快地领会文章的中心。③ 从议论、抒情性语言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多在文章的结尾。也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这些语言往往起到了抒发感情,揭示中心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些语言,可以促进我们对文章中心的领悟。④ 从含义较深远的语句入手。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较深远,而其内含往往又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联系紧密。因此,把握好这些语句可以促进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总之,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其次要理清文章脉络,做到思路清晰。第三,具体分析要牢记中心。以上方法也需要灵活运用,不可死背呆记。。
热心网友
总结平时的积累,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