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 但它就像闪电一般, 突然来到你身上。 当你与世间俗物纠缠不已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轰得你头昏眼花。 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过来,或者会到那儿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却再也不能吸气,你就死了,就那么简单。就像西藏谚语所说的:「明天或来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他们从来不确定隔天是否会醒过来,还用得着杯子。他们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烬在第二天还烧着。时时刻刻他们都想到可能立刻就会死。 在吉梅林巴闭关处的附近有一个池沼,很难走过去。有些弟子建议要替他建一座桥,但他却回答说:「何必呢?谁晓得明天晚上我是否还能够活着睡在这里?」 有些上师甚至以更严厉的景象警惕我们要认清生命的脆弱,他们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把自己观想成最后一次放封的死刑犯、在网子里挣扎的鱼,或在屠宰场待宰的禽兽。 其他上师则鼓励他们的学生要鲜明地观想自己死亡的景象,做为一种有系统的止观法门: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身体平躺在最后一张床上, 口中呻吟着最后的几句话, 心里想着最后的往事回忆: 这场戏何时会发生在会身上呢? 我们应该一再冷静的观想,死亡是真实的,而且会毫无预警地降临。不要像西藏寓言中的那只鸽子,整个晚上聒噪不休,忙着做窝,曙光来临时,甚至连眼睛都还没有阖过。诚如十二世纪的大师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所说的:「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一辈子没做准备。」认真看待生命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可贵。有一次我在英国参加一项会议,与会者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问。同时,他们采访一位濒死的妇女,她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实,所以恐惧不已。现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对在世的人说一句话:「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西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义所在。戒律的西藏语是tsul trim;tsul的意思是「合适」或「正当」,trim的意思是「规矩」或「方式」。因此,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里,要简化我们的生活。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 可悲的是,很少人这么做。现在我们也许该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这句话是问我们对于生和死到底懂了多少。 在我的朋友肯尼斯·瑞林(Kenneth Ring)等人的著作里,提到濒死经验,使我受到启发。许多从严重意外事件死里逃生的人,或濒死经验者,都叙述了「生命回顾」的经验,很鲜活而清晰地重新经历了一生。有时候,他们也会亲身经历到曾经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与情绪。有人告诉肯尼斯·瑞林: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譬如分享更多的爱,彼此更加慈爱,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了,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但后来还是会出现的。 有时候,回顾生命的同时,会有庄严的「光的生命」出现。在与「光的生命」相会时,各种见证突显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学习爱别人和获得知识」。 有人告诉雷蒙·慕帝说:「当光出现的时候,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或诸如此类的话……整个过程,他不断强调爱的重要性…他似乎也对知识很关心……」另一个人告诉肯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