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苛捐杂税,但是他们各代表什么税不知道哦。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哦

热心网友

您问的这三个字中,其中“捐”是赋税的一种,苛,有强制、征收的含义,杂,就是广泛,繁多,在古代老百姓的税负很重,交不起钱,就要出人丁服兵役等。我记得杜甫写的《石壕吏》,那是服兵役的。杂带有贬义,我想这个字是老百姓心中的情感表现。下面是几个税收中的名词说明:税、贡、赋、役、租、捐、享 【税】 国家的强制征课。“税”字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动词,亦可作名词。作动词用,意指“征课”。《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唐《王建诗·汴路即事》:“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此处之“税”皆指征课。作名词用,则有多层含义。可指税收收入、税收负担、税种等等。《汉书·食货志》:“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此处之“税”指税收收入。《公羊》哀公十二年注:“税民,公田不过什一;军赋,十井不过一乘。”此处之“税”,指税收负担。《文献通考·田赋考》:“前云两税之外,悉于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此处之“税”指税种。至现代,“税”字的动词用法已很少见,多作名词使用,一般用作税名,如关税、盐税、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贡】 中国早期阶级社会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有租税和献纳二种含义。史传为夏禹所制定。《尚书·禹贡》:“禹别九洲,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此处的贡是臣属或人民对天子的一种带强制性的义务献纳。相传,禹治理洪水、明确划分行政区域后,即规定各地以其所产物向中央进贡。关于九州所贡物品,史料中有详细记载。《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此处的贡,意指夏时平民大致占田50亩,以5亩收入为租税。“贡”的本意是指自愿献纳。但实际上,阶级社会早期“贡”的征收,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国语·周语上》:“于是乎有刑不桀,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贡成为中国阶级社会早期的一种重要财政收入形式。至周代时,史料中有“九贡” 的记载。春秋后期,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和赋税制度的完善,贡逐渐被赋税所代替。但作为献纳的贡,在其后历代封建政权下仍然存在,直至近代才逐渐取消。【赋】 政府的强制性征课。它是中国旧时政府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尚书·禹贡》:“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错。”又:“赋者,自上税下之名,谓治田出谷,故经定其差等,谓之厥赋。”赋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有所不同。最早,赋指军赋、兵赋。《国语·鲁语下》:“赋,国中出兵甲士,以从大国诸侯也”。后来,军赋逐渐改按田亩征收,于是又有了“田赋”之征。《吕氏春秋·乐成》:“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此后,田赋与对人口、民户、资产征收的税合称“赋税”,成为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形式。清“摊丁入地”后,赋、税合并征收,逐成为一切税收收入的统称。到了近代,“赋税”一词逐渐被“税收”所取代。【役】 中国历代政府强制百姓所服的兵役与劳役。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此处的役指服兵役,戌守边疆。《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此处的役指劳役或力役。力役为徭役形式之一,最早产生于政府军事活动的需要,主要从事搬运和炊事等杂活。它是旧时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三代时,力役主要用于修城邑、宫室,从事狩猎、追捕盗贼及运送官物等差事。后世的力役或劳役则泛指官府强制征发的、物料之外的一切无偿劳役。【租】 租有多种含义。一指田赋,亦泛指一切赋税。《史记·孝文纪》十三年:“其除田之租税。”又《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司马贞《索引》:“案谓军中立市,市有税。税即租也。”《汉书·文帝纪》:“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杜甫《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二指租赁。如出租、承租、召租、租金、地租等。三指积聚、积蓄。【捐】 租有多种含义。一指赋税。《清会典事例》:“(同治)二年,江北设立厘捐总局。”亦指赋税名目,如房捐、门捐、摊捐等。常与苛捐杂税连用。旧时纳资得官也叫捐。二指捐助。如捐赠、捐献、捐款、捐物等。三指舍弃。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四指除去。《史记·吴起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享】 古代诸侯定期向天子的贡献。“享”原意为“用食物供奉鬼神”,引申为“献”,即奉上、朝贡之意。诗《小雅·天保》:“是用孝享。”又《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奴隶社会早期,诸侯朝贡是天子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诸侯不进贡被视为大逆不道,天子往往联合其它诸侯予以讨伐。据史载,轩辕帝即曾“征不享”。《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此制发展到西汉,仍有“酎金”之设。以后不多见。 。

热心网友

我们单位被摊派的算不算?很多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