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岁零10个月,与同龄小孩相比,他没有人家独立,喜欢做什么事都拉着大人,需要大人和他一起玩,动作比较慢、不利落.有时候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或摔了跟头,他要哭很久。人家都说男孩儿比较调皮,可他不!好像他喜欢顺着大人的意见玩耍,不是特有自己的主见。为此,我经常与家人发生争执。我希望家里的人不要过多的对他呼来唤去,尽量让他自己玩,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他这样是不是显得太老实?长期下去,会不会让他以后比别人差?我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热心网友
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也许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要让他自己做。促进大脑发育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俗话说“心灵手巧”手的灵活直接关系到脑的发育。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发展需要脑的协调支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脑的发育。科学研究表明,人出生的时候,脑表面的沟回还未全部出现,随着脑自身功能的不断发展及来自身体各部位的刺激,脑半球表面的沟回进一步明显和深化,脑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所以,多让孩子自己做事,增加锻炼机会,不仅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脑功能发育和健全的一种手段。自信心的增强儿童的自信,不仅来自于成人的鼓励表扬,更来自于战胜困难,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成就感。这是单纯的鼓励性语言所不能给予的,是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行为对外界产生作用后,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最初孩子会遇到一定困难。在不影响孩子情绪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战胜困难的乐趣将会使孩子信心百倍。适当加以引导尽管两岁左右的孩子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平,所以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家长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主张,在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许一般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便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语言指导必不可少。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两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发的最初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也称“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适当的教育则可以使幼儿转折时期无反抗。那何不让孩子的独立生活从两岁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