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六 国 论苏 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思考 2、深化讨论,使学生挖掘自己的新颖见解授课计划:3课时授课过程:一、导语:以史论或《过秦论》导入(历史背景)二、处理课后作业一,严格要求以原文回答三、处理文章疑难点四、作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甲]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④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末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李桢《六国论》)1.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①不能独完( )②发愤西向( )③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④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⑤齐楚燕赵之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⑥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⑦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⑧视秦也无异也( )⑨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⑩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③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5。[乙]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用6。[丙]段认为六国与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试加以简析。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7。苏洵、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①苏询: ②苏辙: ③李桢:五、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六国论》的内容是众人所熟知的。苏询,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散文家,在这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他所采用的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历来为世人所乐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苏询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所体现出来的对历史的诸多误解。难道“六国破灭”真的完全如苏询所说“弊在赂秦”吗?   现在重读《六国论》对苏询的许多见解不得不表示否定。其一,苏询认为韩、魏、楚亡国的原因为“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上真的如吗? 韩、魏与赵本为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 “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最终分裂为魏、韩、赵三国。三国互相攻伐,国势日衰。至公元前341年,魏军攻打韩国,五次交锋,韩军损失殆尽,都城被围。被齐国坐收渔翁之利,奇袭魏国。魏国回兵来救,中埋伏,主将庞涓被杀,统帅太子申被捉。而此时,秦国落井下石,以商鞅为大将攻打与之相邻的魏国。魏军战败,魏惠王“迁都大梁去讫,自称梁国。”韩国亦无力抗秦。可见魏、韩之丧源于诸侯间的相互攻伐,而被秦国所乘。而楚国与秦国同为大国,但秦国有商鞅主持变法得以昌盛,楚国却宠信奸臣子兰与靳尚,远离贤臣屈原。结果,楚怀王被拘留于秦国,死于它乡,屈原抱石投汩罗江而死。顷襄王依旧宠信奸臣,贪于苟安,无报秦之志,将楚国的前程葬送。可见,楚之亡源于楚王近小人而远贤臣。其二、苏询认为齐、燕、赵亡国,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历史并不完全如此。其中,齐国自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而使用他主持国政,得成霸业,享受见周王而无需下拜之礼。至田和  位,传至孙齐威王田篡位,传至孙齐威王田齐,拜驺忌为相,国势鼎盛,“楚、魏、韩、赵、燕皆为齐下,推为盟主。”但此后,齐国便再无进取之心,后代自持国强,结交秦国,至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至秦兵攻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迎降,齐亡。其中不乏不救五国,而失盟友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的结果。而燕国深居北方,中间与秦隔有赵。秦要灭燕,必先亡赵。至于苏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理论,简直可笑之极。至于赵国,正如苏询所说“惜用武不终也。”错用主将而至亡国。作为身处北宋的苏询,也许这些见解对他过于苛刻。毕竟,他只想借此劝戒当时的统治者。但在今天,我们再读这类文章应抱有怀疑的态度,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六、《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战国时期,天下处于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秦分而治之的局面。所谓“分久必合”,嬴政统一中国,成为威震殊俗的“秦始皇”。不过好景不长,由于秦国的暴政,秦朝统治很快被推翻,由刘邦的汉家王朝取而代之。《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以这段历史为材料写出来的文章,《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出身于西汉,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文帝,西汉王朝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于是贾谊写了这篇《过秦论》,意在讽谏汉文帝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辙。秦国早在秦孝公时,就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经历六代,到了秦始皇,终于好梦得圆,统一了全中国,但是秦始皇并没有把心思用在安抚人民,振兴经济上,为了嬴氏家族千秋万代的帝王基业,他派蒙恬修筑了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掀起了“焚书坑儒”的运动,使得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六代基业,一朝覆灭。在文中,贾谊阐明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施行暴政。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汉文帝——不施行仁政,只能做第二个秦始皇。苏洵的《六国论》则与《过秦论》不同。苏洵出生于北宋末年,当时辽兵大举进犯中原,宋王朝没有积极地出兵抵抗,而是派人扛了一箱箱的金银珠宝送给辽国,宋朝皇帝则认辽国皇帝为“叔叔”,在这一情况下,苏洵也想到了这段历史,写了《六国论》,它与《过秦论》的着眼点不同。《过秦论》的主角是秦始皇,而《六国论》的主角则是当时的六国。当时的六国,势力比秦大,又有谋士、良将。面对秦军的进攻,他们没有联合起来抵抗秦军,而是去贿赂秦国,却没料到秦国的欲壑难填,终于赂者先丧,“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认为“六国互丧”的原因就在于贿赂秦国。这虽不免片面,但也告诉了宋王朝——只有积极迎战,才能有一线生机。两篇文章用意虽然不同,但作者都可谓:用心良苦。两篇文章的效果,却也大相径庭。汉文帝看到秦王朝灭亡的旧事,施行仁政,废除“肉刑”,成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宋王朝没有看到六国灭亡的旧事,继续贿赂辽国,终致皇帝被俘,国家灭亡,成为人们的笑柄。 两文三对比 一篇课文,要将【预习提示】、课文、【思考练习】结合起来学习,瞻前顾后方能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六国论》的【预习提示】明确地指出了论点:“弊在赂秦”,然后又分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课后练习又提出了“论点提出的方式”及“有什么好处”的问题,其实这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预习提示】介绍得很清楚:先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但仅依据【预习提示】记住这些,或回答出课后练习题一,并没有完全达到学习目的,或者说这只是一种肤浅的学习。相反【预习提示】中说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去体会论点的鲜明性,与以前《单元知识与训练》中的论点要鲜明、正确联系起来,这样就能真正体会到这样提出论点的好处了。  苏洵在论述“赂秦而力亏”的时候,抓住了秦与六国的实力转化这一动态方程,将秦与六国的得与失相比较,这样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品。两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引用史实论述了强秦灭亡与六国破灭的原因。论证严谨,析理精微,纵模博辩,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两篇佳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不同点,通过对比阅读,可收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一、论点的提法不同   《过秦论》是在分析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之中总结出中心论点的。《六国论》则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过秦论》采用欲抑先扬,欲推擒故纵手法,列举史实极力渲染强秦的势力,并用对比法比较陈涉义军与九国众师的强弱,结论是“不可同年而语矣”,然而结局却截然相反。秦击败声势浩大的九国,却败于轻微的陈涉,“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论点鲜明有力,无可辩驳。《六国论》开篇明旨,简捷明快。论证紧承论点,从“赂”与“不赂”两方面选材,论据紧扣论点,论证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充分体现了论点的统帅作用。 二、论证方法不同   《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法。作者先从宏观角度,把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同一统天下鼎盛之极的秦朝进行纵向相比。在纵向对比中又极其鲜明地把秦国与九国进行横向比较。两处对比都为后文秦灭于陈涉张本。作者先叙史实,秦以区区之地威胁着山东诸国,诸候恐惧合谋弱秦,于是合纵结盟戮力拒秦。作者极力渲染九国合而攻秦的声势,结果却是不战而疲,战而伏尸百万,血流漂橹,以此突出秦的势力。始皇统一后更是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结果却被阡陌出身的陈涉一举而灭,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接着,作者又从微观角度把陈涉与九国进行多方比较,对比细腻生动,与前文相呼应,突出秦灭亡的必然性。本文处处用对比,纵横交错,鲜明、形象、有力地证明了“不施仁义”这一中心论点。   《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法。本文第二段紧承“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运用对比法分析论证,把秦战与不战得城数相比,又把诸侯不战与战败失城数相比,有力地论证了“力亏”的观点。接着引用古语揭示秦的徒劳无益,为赂秦者敲响了警钟。对“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作者运用例证法,列举齐、燕、赵三国不赂而后亡的史实证明了“盖失损援,不能独完”的道理。文章最后仍用对比,把六国与宋朝相比,讽谏宋王朝不要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意图不同   两文虽都本着“施之于今”的创作原则,但现实的针对性又有不同。   西汉初年,社会趋于安定、昌盛,但也存在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贾谊生活在西汉文帝时期,他于太平天盛世看到社会存在的危机,多次进谏“施仁政”,给百姓以喘息的机会,求得经济发展中国家,社会安定。本文中,贾谊本着民本思想分析论述,希望汉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施仁政”不要蹈秦的覆辙。   苏洵的《六国论》是针对北宋的社会现实撰写此文的。北宋时期,边境常遭到辽和西夏侵袭,为求苟安,北宋王朝只好纳币输娟于辽、西夏。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对妥协政策进行讽刺。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以上内容是从三点对两文进行粗线条比较,如果想更深入学习此文,可以作更细致的比较,同学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