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由他写而不是别人?脂砚斋为什么不写?
热心网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 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着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着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着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关于续书,转贴一篇。高鄂续书 议 讨论《红楼梦》,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通行本一百二十回一部书,却是出于二人之手。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鄂所作。因此理解、评价《红楼梦》,里面便总“套裹”着一个对四十回高鄂续书怎么看待的问题。高鄂所续写的情节内容----由这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到底合不合乎曹雪芹的本来?这是一个首先要弄清楚的大前提。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是:我们能不能摆脱一下高续书所给我们的传统印象、习惯势力,而重新想一想曹雪芹当日要写的《红楼梦》本来应该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怎样去“想”呢,难道要撇开作品去“冥想”,不是那样的。我们还有一点办法,一点依靠----还有点现存材料。 所谓“现存材料”又是什么呢?就是未经高鄂窜改的真本前八十回《红楼梦》和其间所附有的脂批。脂批是零碎的、乘兴信笔的简单文字,目的不在于时时要提“后半部内容”。然而,就在这偶尔流露和一星半点儿之中,我们知道的情形也就不算不出乎意料外的多了,这是帮助我们有可能了解曹雪芹的宝贵资料,我们必须先把它们全面调查统计,然后再尝试了解。 在这里,想:我们在今日还能从脂批中推测一些后部内容;高鄂为续书,也不应不设法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书所暗示的种种人物收场,但他续书时离雪芹还很近,为什么他就不照顾脂批的线索,使续书更“忠实”于雪芹的原意呢?或者说,为什么他不顾那些线索就不怕天下读者察看出前后真伪的矛盾呢?这个问题应该有合乎情理的解释。 曹雪芹的原本为什么又单单只剩下八十回流传,不是七十九也不是八十一呢?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他的全书并不是信手堆积,而是通盘计划、胸有成竹的,但百馀万言,十年辛苦,五次增删,这种精心用意的大著作,分量太重了,所以可能是分批问世的:第一次流传的或许是四十回,因为有人见过四十回的刊本。第二次若又出四十回,便合而为现在的八十回。第三批的“后半部”有三十回,雪芹生前,有一次誊清时就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了;既然片段迷失,更加了其他重要原因,一时遂无法问世,后来终归散佚。与雪芹同时的外间读者们就尚未能见过这后半部。戚蓼生的序就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这分明告诉我们两件事:一、彼时的读者尚“未窥全豹”,那就是只看到八十回。二、彼时的读者凡不是过分低能的就全能明白《红楼梦》是写“盛衰”,并不是只有二十年后的高鄂才能看到的。 高鄂正是钻了市只有八十回的这个空子。他是否真见到了八十回以后的残稿?到底他的四十回续书,和雪芹真书有无关系?真正见过雪芹全部手稿的,既然有脂砚和与雪芹关系密切的那一两个人,那么,脂批偶尔提到后半部内容的时候纵然不多,说得纵然或不能叫我们完全明白,却也是极其宝贵、能为我们解答疑问的资料了。脂批早被删掉,流传本来不多;而今天我们所得的几个真本,竟而都有脂批,其重要性过去未为红学家们充分体会,也蒙受过一些歪曲。只有通过这些偶尔幸存的批语,我们才可以摆脱开高鄂续书的影响,另外建立起新的印象,从而认识曹雪芹的真书和高鄂的伪续不同究竟何在。 按曹雪芹的用意与写法,在前八十回书中他把一切伏线和准备都已布置停妥,文笔蓄势,到八十回末已是如同宝弓拉满,劲矢在弦,明缓暗紧的气氛,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待雨来”,倾盆暴雨的即将到来,已然为各种“警号”所昭告。第八十一回一揭开,便到了全书另换一副异样笔墨的关键,----而高鄂,这位才子,对这些全然不管,他所另起新接的,却是无比慢缓、异样无聊的“闲适”“雍容”的“文章”!这个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真是“别具肺肠”。 在曹雪芹所布下的形势中,有一个线路是非常明显的,贾府巨变之由,是“内鬼”“外崇”交发并作,略如上文所列。“内鬼”之生,则由于贾府内部存在两大矛盾:大房与二房的不和是一个内部矛盾,二记本身又有嫡与庶的暗斗是另一个内部矛盾。两个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哪里呢?在凤姐和宝玉二人身上。为什么?因为她们嫂叔二人是经济实际掌权者与产业法定继承者。封建社会里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归结为一句话,就在于争夺产业和产权。于是乎众目睽睽之鹄的,自然就集中在凤、宝二人上,一个很不为大房亲公婆所喜欢而效忠于二房的管家少奶奶,一个是被贾太君视为命根、心肝、被众人捧为凤凰的正支嫡派的“待补”贾府府主。所以赵姨娘必欲置此二人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种种事故,邢夫人对凤姐的恶感愈来愈深,鸳鸯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显示出大房想要插手于二房的图谋,那一小集团的人早已跃跃欲试。事情演变发展的结果,大房很快和二房的庶子派两相结合起来,共同设法处治二房的嫡子派。凤姐本身原有许多劣迹,很易为适度对者访知;宝玉虽然不会放利银、收贿赂,图财害命,但是“窝藏”王府优伶和“奸淫”父母侍婢等等却也是可以掇拾列为罪条的。两方矛盾日益激化。 脂批中确言是凤姐和宝玉落狱,正是最好的说明。此际贾元春因事致死,贾家一连串的罪状摆在皇帝眼前,这便正触着大霉头。于是贾家之事遂不可收拾。破败前夕,异事叠出。破败之后,结果奇惨无比,----那个惨,是令读者可骇可愕、全出意料的惨,绝不是一般的什么“家道中落”----偏高鄂却正是如此拟想的一位才子,他从八十一回就苦心密意地开始安排让宝二爷读书中举,贾家“中落”“式微”了一下之后,跟着就天恩浩荡、 世泽绵延了,高先生于是乎掷笔长叹,深深地吐了一口气,觉得心胸稍畅,四体略轻起来。----但是,拿来和曹雪芹的原意来对对看,不客气地说,真是一派胡言,满嘴梦呓。 曹雪芹在全书构局上有一个大设计,大用心。概括说来,是在全书当中以第五十四回为分水岭而正好前半部写盛,后半部写衰。盛衰二者,又非并列,而是以衰为主,写盛,并非为盛写盛,不过是用以反跌、对衬那后半的衰。可是,高鄂怎么样?他能够、敢于这们落笔吗?若说他能,说他肯,那才是咄咄怪事! 曹雪芹肯于向自己的阶级取材,又能够背叛自己的阶级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去看事情,为早于此前的中国文学家所未有,当非过分恭维。若换一个同样阶级出身的人,怕是写成小人物们遭殃到底。曹雪芹处在这个“看破一切”和想去“补苍天”的矛盾里,没有出路,不能解决,遂成悲剧。他的出路实际上不是小说里出家的解脱,而十年工夫的呕心沥血的巨匠经营这部空前绝作,写下了历史,分辨了是非,暴露了丑恶,说明了矛盾,肯定了崩溃,交代了归宿,探索了出路。我们如果只把他看成一般“怀念过去的好日子”,固然已是污蔑了他;就是把他看作简单的消极出世思想的小说家,也还是把他冤屈了。赞扬吧,全国的《红楼梦》的读者们。----理解作者的伟大,和这书在我们文学遗产中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吧。 。
热心网友
高额不是什么大人物,只不过应一书商之求续书。他自称局原告所写,其实都是瞎扯,只不过是经济利益索取,不是好人(篡改前书)此书发现已考证。
热心网友
高鹗是奉皇帝之命篡改红楼的小人,居心着实险恶
热心网友
他是曹雪芹的弟子。
热心网友
研究的更为好些罢了
热心网友
首先要明确的是曹雪芹已经把整部红楼梦做完了!脂砚斋此人见过曹雪芹先生的完整作品,这就是她不写的原因,写完了还写什么呵呵。我个人倾向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一说,她的书评对于后人的研究有莫大的贡献。至于高颚此人,我实在不想多说,80-81回明显的风格大不相同,前后的文笔诗词的大相径庭,人物结局的莫名其妙简直···为什么后期主要采用高颚的作品,原因在于此人和曹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尽管续书者不少,但是他相对其他人来说研究的更为好些罢了。
热心网友
写的人很多,只是大家觉得他的续写比较容易接受,所以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高颚的版本。至于脂砚斋为什么不写,我就不知道了,应该说明的是,脂砚斋可能并不是一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机构名称,或者是某个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