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说说傩的历史?

热心网友

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初司驱鬼逐疫之职。《诗经·卫风》与《吕氏春秋》均有记载。为了驱逐疫鬼而举行的祭祀仪式,谓之傩仪。汉代以前,每年举行3次,时在三月、八月、十二月,俱为天子所命。主角是方相氏,戴面具,蒙熊皮,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边歌边舞。三国魏何晏等人所作《论语集解义疏》之《乡党》篇,已有详细载录。 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渐变发展到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3个阶段:①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变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②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③随着宗教的世俗化,变酬神而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至晚唐,连乞丐也加进了傩仪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现实社会的习俗充塞傩祭仪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户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十分壮观。约在元明时,嬗变而成傩戏。而傩戏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成为了中国戏曲剧种。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 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亦有世情剧目,如《孟姜女》、《董永卖身》等。尽管傩戏名称不一,但都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即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角色不多,场面多伴以锣鼓。今在贵州、广西、四川、安徽、江苏、山西等地民间仍有傩戏演出,但无专业剧团。

热心网友

什么是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