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盔甲不知道厉害吗 还有中国古代好像打仗都不怎么用方阵啊 到底那时候跟十字军谁比较厉害啊
热心网友
中国古代的盔甲根据当时的国力和部队的不同其保护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步兵的保护侧重正面,不注重两侧,特别是处于阵型攻击下的士兵基本上没有保护身后的盔甲。持剑的或是持戈的以单兵撕杀为主的盔甲虽然可以保护身后,但比较轻薄,没有像国外那种全身都包住的钢甲。因为我们更加讲究做战的技巧和精活,再加上中国古代兵法对于做战机动性上的要求,以突显个人保护主义的钢甲只有重要人物才会穿戴。(这以西方刚好相反。)我们打仗是讲究各兵种间的配合的,打的是艺术。士兵们穿什么你以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西方和我们之间的差别,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别。他们以个人为主,我们以集体为主,他们注重点,我们注重面。说到阵式,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有着你所说的方阵。当时的方阵士兵每人手持一个长约七米的超长长枪排成密集的方阵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是一种只进不退的阵型,士兵经过长期训练只会挺着枪一直向前走,前面的人死了就踏着他的尸体前进,没有任何动作,就是往前走。通常在这种进攻开始后,敌人只有败退(后来亚力山大的长枪横行天下也证明这种阵法的犀利)。但这种阵型有一个很大的陷点就是在机动性上,一但敌人迂回到侧冀,那么就很难抵挡了。因此,这种阵型只是作为攻击方式的一种。古秦时代的进攻是十分艺术的,首先在战斗开始前骑兵(当时没有马蹬,骑兵是弓骑)便会进行侧冀的迂回,利用骑兵强大的机动性对敌人进行牵制,接着主力部队会以弓弩配合枪兵(3米长枪)为前锋进行远距离射击,通常这种情况下对方一定会以骑兵队突击弓驽。于是在3米长枪(或者叫绊马枪)的掩护下弓弩会退入主阵攻击,由两冀的戈兵和迂回于侧冀的骑兵进行包抄。在对方步兵逼近之后,打开阵型出来的就是七米长枪的方阵,进行没有后退的最终冲锋。在秦赵作战时,当时的白起就是这样连败赵国大将廉颇数阵,使其不敢出战,最后赵王换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另外这种战法在对骑兵时也很有效。古代在七米长枪阵得到有效的配合后基本无人可敌。而相比之下西方使用长枪阵时却缺少其它兵种的有效配合,如果他们打到东方来,那么在霍去病之类会应用骑兵的将领面前他们的方阵就是一个坟地。最后,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分析,没有哪支军队会长胜不败。要说到和十字军比,我个人感觉那群东拼西凑的小强盗也就只能欺负一下我们西边的邻居。我们北方草原随便跑出去一个放马的那就要让他们来给我们牧羊。如同被汉武帝打跑的那群放马的,差不多都要饿死了却还把整个欧洲搞的鸡犬不宁,要不是他们的统帅死了,现在欧洲就只剩下牧场了。PS:我奉劝我们西边的那个邻居,要想富,就记住,少生孩子多种树。不要没事就搞中国威胁论,翻翻历史,你们的威胁从来就是从西面来的。西方人到东方来骂娘,都是因为你他妈的第一个顶不住。
热心网友
盔甲是保护了自己,可是也同时限制了你的自由和灵活.我国秦朝时,站在第一线的冲锋士兵身上一点保护的措施都没有.要的就是勇气和机动灵活.
热心网友
蒙古军大败欧洲军很好的解释了你的“到底那时候跟十字军谁比较厉害啊”。重步兵的死对头克星其实就是“长于骑射的轻骑兵”。
热心网友
单兵我们打不过他,但是我们战术灵活的话,再加上我们汉人的智慧,像岳飞和杨家将那样就所向披靡了。
热心网友
十字军没得比,要不是有个青藏高原和几个戈壁挡着中国版图不知道扩展到哪里去了。